前言
自十多年前中國首次涉足加密貨幣領域以來,中國的加密貨幣格局已發生顯著的變化。從比特幣早期的挖礦主導地位,到 2021 年監管部門嚴厲打擊,最終幾乎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和挖礦,中國大陸對加密貨幣的立場幾乎涵蓋了整個領域:從擁抱該行業到徹底清除。
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在大陸禁止了加密貨幣交易和挖礦。與此同時,作為擁有獨立法律體係的特別行政區,香港通過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為數字資産建立了受監管的框架。一些分析師認為,香港的發展可能為未來中國大陸的政策提供參考。
截至 2025 年,根據中國大陸法律,政府繼續禁止加密貨幣交易和挖礦。然而,監管姿態的微妙變化和香港的發展顯示出中央政府的立場可能有所軟化。
摘要
- 中國曾主導全球比特幣挖礦和中心化交易所,但監管禁令迅速削弱了其在該行業的主導地位。
- 中國的大多數挖礦業務和中心化交易所已轉移到海外,如今許多仍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
- 在美國通過《GENIUS 法案》加強美元支持的穩定幣後,中國強調發展數字人民幣,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 分析師將香港描述為中國「一國兩制」結構中的監管沙盒,香港 2025 年穩定幣條例成為中國大陸嚴格控制與全球加密貨幣創新之間的橋梁。
中國的加密貨幣背景
中國是加密貨幣的早期採用者,特別是在比特幣挖礦領域。2013 年是中國挖礦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比特幣開始受到全國媒體的關注。這催生了該領域多家公司的成立,包括礦工本身和 ASIC 挖礦硬件制造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最大的 ASIC 挖礦硬件制造商比特大陸就是在此期間成立的。該國的許多挖礦運營商也轉移到了電力更便宜的地區,以進一步優化運營。比特幣挖礦在早期在中國的迅速普及導致中國在比特幣算力佔比中佔據主導地位,最終在 2017-2020 年期間其算力佔比最高達到 60-75%。
在這六七年間,中國的加密貨幣熱潮也催生了包括火幣、OKX(原 OKCoin)和幣安在内的多家交易所的成立,這些交易所最終發展成為行業巨頭。事實上,幣安至今仍保持著中心化交易所的領先地位,佔據著約 35% 的現貨交易量和 50% 的衍生品交易量。
火幣、OKX 和幣安均於 2013 年至 2017 年期間在中國大陸成立,但在 2017 年監管打擊後遷至海外,繼續以全球交易所的身份運營。隨著 2021 年的到來,監管環境逐漸收緊,首先針對的是比特幣挖礦業務,隨後又擴展到買賣、服務和交易。盡管實施了嚴格的禁令,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依然存在,因為礦商和交易所將其業務轉移到鄰近的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
中國政府持有的加密貨幣
盡管中國政府實施了禁令,但其可能仍持有加密貨幣。與許多其他政府一樣,這些資産大多被認為來源於與加密貨幣相關的犯罪沒收,尤其是 PlusToken 龐氏騙局。
PlusToken 是一個龐氏騙局,利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套利交易平台,以誘人的每日收益為賣點。該騙局於 2018 年 4 月浮出水面,在一年内誘騙了超過 260 萬名用戶,主要來自中國和韓國。截至目前,PlusToken 團隊估計持有 22 億美元資的産,其中以比特幣為主。PlusToken 持有的其他代幣包括 ETH、XRP、LTC 和 EOS。
在該騙局崩盤及其操縱者被捕後,中國當局沒收了這些資産。根據法院的裁決,這些資産將「依法處理,所得收益將上繳國庫」。然而,官方對於中國政府是否仍持有這些資産或是否已將其出售仍未作出明確確認。
鏈上分析師,如 CryptoQuant 的首席執行官 Ki Young Ju 認為,比特幣可能已被出售,通過混幣器轉移並送往包括火幣在内的多家交易所進行清算。此外,2024 年 PlusToken 關聯地址中超過 4.45 億美元的 ETH 流動,也表明了正在進行某種形式的重新分配或清算。
中國加密貨幣禁令
中國加密貨幣行業遭受的第一次打擊發生在 2013 年 12 月,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通知,禁止金融機構處理比特幣,將其視為商品而非貨幣。
在 2017 年首次代幣發行 (ICO) 熱潮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和其他六個政府部門發佈了禁止 ICO 和代幣融資活動的禁令,並要求所有國内中心化交易所停止運營。
2021 年,監管力度進一步升級,在最初的監管基礎上,2021 年 5 月,金融機構和支付公司被禁止提供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服務。2021 年 6 月,内蒙古、新疆和四川等主要挖礦中心出台了一項打擊比特幣挖礦活動的措施,理由是電力消耗對環境造成影響。此次打擊導致中國大型比特幣挖礦公司大批遷往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鄰國,這些國家目前佔據了全球算力的很大份額。
最沉重的打擊發生在 2021 年 9 月,當時中國最權威的監管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發佈聯合聲明,正式禁止所有加密貨幣交易,包括加密貨幣對法幣和加密貨幣之間的交易,無論使用何種平台。這項禁令實際上宣佈所有加密貨幣交易均為非法,這是迄今為止最嚴厲的禁令。
盡管對涉及加密貨幣的交易和服務有所限制,但個人持有加密貨幣並不明確違法。
穩定幣
2025 年,美國通過《穩定幣法案》(GENIUS Act)建立了全面的穩定幣監管框架,該法案於 7 月由特朗普總統簽署成為法律。這項立法標誌著穩定幣發行和使用監管的清晰化和監督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尤其是在其發行和抵押品要求方面。《穩定幣法案》將穩定幣的發行限制在受保險的存款機構和經批準的金融機構,確保所有發行的穩定幣均由優質流動資産(例如現金、美國國債和其他低風險證券)以 1:1 的比例支持。該法案還規定了嚴格的透明度、反洗錢(AML)和消費者保護要求。通過建立可預測的標準和增強信任,該立法促進了穩定幣的更廣泛採用,進一步鞏固了美元在全球數字支付和結算中的主導地位,並加強了美元作為首選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面對美元主導地位的增強,中國加大了在穩定幣領域的投入,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目前僅佔全球支付總額的約 2.9%。中國的主要工作重點仍然是推廣其央行數字貨幣(CBDC)——數字人民幣(e-CNY),旨在增強貨幣主權,減少對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金融體係的依賴。
此舉與其自 2021 年以來對加密貨幣的嚴厲立場有所不同,可能預示著中國強硬的反加密貨幣立場有所軟化。盡管中國大陸對加密貨幣相關活動仍維持廣泛禁令,但香港在其自身監管機構(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證監會)的監管下,一直在進行可控的創新。一些評論人士認為,香港不斷發展的監管制度可以作為中央政府政策制定者的試驗場。2025 年 8 月,香港金管局在香港實施了《穩定幣條例》,為穩定幣發行者建立了發牌制度。
香港
隨著穩定幣領域的最新發展,香港已成為大中華地區加密貨幣創新的領先中心,其基礎是全面的穩定幣監管框架和日益增長的機構興趣。
2025 年 8 月,香港金管局根據《穩定幣條例》推出了穩定幣發行者的發牌制度,對資本充足率、儲備資産隔離和反洗錢管控措施制定了嚴格的要求,同時允許持牌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發行用於零售和批發用途的美元和資産支持的代幣。這一監管明確性吸引了包括埃裡克·特朗普(Eric Trump)在内的知名倡導者,他與香港立法者和行業論壇互動,支持加密貨幣創業,這表明他們對香港的法律確定性及其作為東西方橋梁的作用充滿信心。
觀察人士認為,中央政府對香港蓬勃發展的加密生態係統的態度是戰略性的,而非寬松的,實際上是將特別行政區(SAR)作為數字資産整合的受控試驗場。通過允許香港率先推出穩定幣框架並試點跨境結算項目,中央政府方面可以在考慮内地更廣泛採用之前監控風險和收益。一些分析人士稱之為「沙盒模型」,它使中國當局能夠觀察運營彈性、合規挑戰和市場動態,並可能為未來關於去中心化加密貨幣和數字人民幣互操作性的政策提供參考,同時保持其在内地的嚴格加密貨幣禁令。
結論
202 年中國大陸與加密貨幣的關係乍一看似乎有些矛盾:堅決禁止境内使用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但又願意謹慎觀察和學習香港正在進行的受控數字資産實驗。
盡管中央政府方面仍致力於將數字人民幣作為其金融創新和貨幣影響力的主要載體,但在香港建立受監管的穩定幣生態係統,表明其已認識到加密貨幣在全球金融中日益增長的作用。這種雙軌制模式使中國大陸能夠在保持嚴格的國内監管的同時,仍然能夠監測(並在某些方面受益於)國際發展,尤其是在美國通過全面的穩定幣監管鞏固其主導地位的情況下。
對於投資者、企業家和政策制定者來說,信息很明確:盡管中國大陸仍對開放加密貨幣市場保持封閉,但香港正在崛起成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樞紐,可能塑造該地區數字資産的未來。這最終是否會導致中央政府進一步軟化其立場,將取決於其在國家控制、經濟機遇和全球競爭之間取得的平衡。
内容來源:P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