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網絡得以運轉,源於其内部的注意力池持續擴張。2010 至 2025 年間,近二十億人接入網絡。然而,這一數據正陷入停滯。 Web2 時代創建、擴張並出售公司的創業者們,始終在開採一種不斷膨脹的資源——人類注意力。隨著每個新增用戶上綫,每天花三分之一時間凝視發光的屏幕,我們便獲得更多可供挖掘的同質資源。積累足夠數據,就能向個體精準推銷。 互聯網既是制造欲望的機器,也是促成交易的引擎。它的齒輪既推動協作之網,也同樣滋長異議之聲。從海量交易中截取微小份額,便催生了這台依賴注意力運轉的萬億美元經濟機器。這正是當今監控經濟的根基。 那麼,這場危機從何而來?是什麼在扼殺 Web2?有三股並行的核心力量正在發力。 - 持續不斷的内容消費造就了一個注意力供給過剩卻需求不足的市場。並非所有注意力都具有同等價值。當人人都能享有十五分鐘成名時間,成名本身還有意義嗎?若這十五分鐘被壓縮成十秒呢?若注意力無法催生行為意向,其價值何在?倘若所有人都淪為焦慮的碎片呢?
- AI 生成内容的擴張,意味著曾滋養創作碎片的人類體驗正變得多餘。藝術家曾從痛苦、煎熬、希望與欲望中汲取靈感,而當你將這一切壓縮成幾句提示詞,産出的只是投喂人腦的垃圾。我們或許正滑向精神肥胖的巅峰。不祥之兆早已顯現:Meta 推出了主打 AI 生成内容的社交網絡,OpenAI 也在開發同類産品。在 Meta 崛起後成長的一代,識字率更低,抑郁率更高。若你以為千禧世代處境更佳,請想想他們正身處史上 40 歲單身人群最龐大的時代(或許這是特性而非缺陷——但此話題姑且留待後議)。
- 年輕一代的網絡公民正在徹底退出網絡。《紐約時報》在六月刊文中斷言:思考已成為新型奢侈品,持續在綫則等同新型吸煙。
- 廣告成為網絡驅動力,是因為互聯網誕生初期缺乏支付機制。二十一世紀初多數人沒有借記卡或銀行賬戶。由於電子錢包尚未普及,企業只能依賴吸引注意力。
- 互聯網的「價值」大多源自交易。隨著穩定幣及單點登錄錢包(如 Privy、Para)等基礎技術推動交易係統演進,我們將在社交網絡等面向消費者的領域見證更多支持即時交易的商業模式湧現。
- 一批新興企業將在這場從注意力經濟向交易經濟的轉型中應運而生。
大規模的「分心武器」
蘋果的掃碼支付與亞馬遜的一鍵結賬都精準捕捉了同一種心理機制——人類沖動。當支付行為變得毫無阻力,我們便鮮少思考賺取這筆錢所需的付出。 當不必使用實體貨幣時,人類往往消費更多。從實體手寫便條到短信的轉變是否産生過類似影響?發送 emoji 的輕觸,終究無法與尋覓精準傳達情緒的詞句相提並論。 我們原始的「猴腦」與實體現金的交互歷史不足四百年。在農耕社會,價值轉移往往通過勞動實現。如果你必須保護奶牛並確保它吃飽,你就不會到處給村裡的每個人提供牛奶。你只會為友善的鄰居這麼做,作為友愛的舉動。 我們生活在與價值創造所需勞動相剝離的世界。這固然美好——因無人願回到祖輩曾勞作的深山,但這亦是值得警惕的心理盲區。交易越便捷,我們對其中的風險與變數認知越淺。這正是眾多加密投資者因槓桿傾家蕩産的原因。 承擔極高風險時竟毫無阻力,這既是係統缺陷,卻也是設計特性。 二十一世紀初,平台幾乎無法追蹤注意力如何轉化為實際交易。若我在千禧年代看到 iPod 廣告,並請父親從英國帶回,展示廣告的平台根本無從追蹤這筆交易(印度當時嚴格限制電子産品進口,這正是我和許多青少年獲得第一台 iPod nano 的方式)。 内容消費與交易可追溯性之間的割裂,是網絡演進過程中的關鍵症結。廣告歸因技術在 2010 年代初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與 Antonio Martinez 的對談播客詳解了其來龍去脈,建議參閱其著作《Chaos Monkeys》了解歸因係統背景。 至少從 2010 年代初起,Cookie 技術已能實現跨平台交易追蹤。你可以看到 Facebook 帖子,接收谷歌廣告,最終在亞馬遜完成購買——追蹤購買路徑的歸因係統已完善到足以還原用戶全旅程,而廣告主深知促成交易的關鍵在於向用戶反復展示同類内容以激發欲望,這正是網絡不斷強化我們既有觀點的原因。 一旦算法捕捉到偏好,我們便會反復接觸同類内容。 Twitch 等平台更進一步,允許用戶直接購買表情包和打賞。在此過程中,我們創造了創作者經濟——其中創作者維係注意力的能力本身便成了商品。
第七日,上帝休息刷起了 Instagram。——《紐約客》 當前形態的創作者經濟,猶如失去福利的社會主義。觀眾享受内容,平台擁有觀眾,創作者卻必須持續輸出以維持存在——現代社會的農奴正為算法服役。 當一代人深陷毫無意義的工作桎梏,越來越多人轉向數字平台尋找零工維持生計。這本是美好之事,本應有更多人能激活自身創造力,尋獲意義、社群與生計,然而底層基礎設施或難支撐這般願景。創作者被算法流量所誘惑,人們可能只是將格子間的煎熬,替換成服務算法的苦役。 這無異於才出油鍋,又入火海。 網絡需要更優的變現途徑。我們在創作者經濟、預測市場等實驗,以及 Zora 團隊所作嘗試中看到的,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早期雛形。個體能否僅憑少量受眾謀生,而無須迎合平台激勵或與其他創作者内卷? 加密貨幣借記卡與錢包已展露早期雛形。過去一個月,Phantom、Rainbow、Kast 與 Based 紛紛將 Hyperliquid 永續合約集成至産品。世界尚未察覺之際,微妙轉變已然發生:這些錢包不再依賴廣告變現,轉而通過超金融化産品的交易費獲利。 Kast 與 Based 本是借記卡發行商,他們選擇集成永續合約是因為它們深谙此道能提升用戶終身價值。從數據來講,Based 與 Phantom 通過 Hyperliquid 集成,從不足千名活躍用戶身上創造了六位數收入。
永續合約與錢包的融合預示著未來的趨勢。這是信息流中市場的興起,正見證著注意力轉化為交易所需時間的實時壓縮。若不相信,且看 $noice 開發的 Oracle:用戶一鍵即可購買資産,實際上連第三方平台按鈕都不需要——只需給帶資金標簽的推文點贊,代理程序便會自動完成購買。單次點擊完成交易,成本不足 0.01 美元。這是未來社交網絡的雛形。此産品雖有多處可圈可點,但下面這一點是其最突出的特質。
我僅通過給推特點贊,就從信息流裡構建了這個山寨幣指數——這是我在社媒上完成過最輕松的交易。Noice 團隊正在醞釀整個加密領域最具野火的創新。 它允許我們通過再熟悉不過的交互方式——類似推特點贊——即可完成向第三方價值轉移。無需簽署交易、無需刷新錢包、無需跨鏈操作,僅需一次點擊。那麼,其獨特性何在? Farcaster Frames 雖是革命性底層組件,但需依賴尚處萌芽的獨立社交圖譜。而 Twitter 等平台已坐擁海量用戶。通過嵌入式 API 開啓交易,便能直接利用 Twitter 社交圖譜,無需用戶離開平台。 Twitter 對其面臨的變革心知肚明。六月曾有過在其平台嵌入預測市場的動議。雖時隔多月仍未落地,但預測市場已自主爆發式增長。 請看下方兩張圖表:直至 2024 年 4 月,預測市場周交易額僅約 2000 萬美元;而到 2025 年 10 月,該數字已逼近 20 億美元!每周超 600 萬筆交易,平均每筆注額約 300 美元。
在 Kalshi 平台約 9.5 億美元投注額中,8.77 億美元集中於體育賽事。Polymarket 上亦有三分之一投注量來自同類別。相較於 2025 年 4 月僅 1030 名用戶,上周 Polymarket 已吸引近 15 萬用戶。換言之,我們正目睹依託文化基因的鏈上嵌入式市場崛起。 市場正高效地為這場轉型定價。當年 Facebook 擁有 3.6 億用戶時,以 100 億美元估值融資 2 億美元(經通脹調整相當於今日 150 億美元)。而如今由紐交所母公司領投的 Polymarket 估值已達 90 億美元——兩相對比,意味深長。 這種反差精準捕捉了網絡從注意力範式向交易範式的演進軌迹。 遊戲經濟已率先完成這種轉變。它們與社交網絡承擔相同功能,提供有意義的消遣,構建社群歸屬感,銷售數字商品。像 Roblox 這類遊戲經濟,本質是以娛樂産品包裝的大規模交易係統,其 1.11 億日活用戶已累計投入約 270 億人力小時。 這一數據為何如此誇張?不同於 Memecoin,這些市場具備公平性特質,價值衰減速度也更為緩慢。Memecoin 唯有在幣價上漲時才能維係社群,而遊戲經濟具有林迪效應,生命力持久得多。 預測市場正是兼具雙重特質的新範式。若不損害平台完整性,巨鯨或内幕者未必擁有優勢,用戶通常能預判結果區間。因此我們正處於關鍵節點:具備分銷能力的産品正試圖嵌入這些原始組件,旨在提升用戶終身價值的同時降低獲客成本。 加密領域爭相集成永續合約、預測市場、鏈上股票與文化商品(如體育市場或寶可夢卡),實乃行業向主流擴張之舉。這對在數字農場勞作的同胞——我先前稱為「農奴」的創作者們,又意味著什麼? 創作者經濟進化路徑之一,是賦權創作者建立個人市場。若你預測特朗普下月訪華,創作者可在内容中嵌入預測市場,從用戶基於其分析的交易中獲利。但挑戰在於:當表達媒介需要交易支撐才具相關性時,對話本質將發生改變。未來將出現價值由造市能力決定的「影響者」。藝術將何去何從?誰為故事代言? 一段阻止某人自殘的長文價值幾何?難道真需預測市場為其定價? 我尚未找到答案,但洞悉市場格局的演進方向終有所益。 真相價值幾何?
人類生存本質是探尋真理的永恒徵程。哲學叩問生命意義,生物學解析生命機理,數學計算存在時長,詩歌藝術則在生命歷程中提供歡愉。真理本屬主觀,但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除科學之外,市場都是幫助我們就真理達成共識的最有力工具之一。區塊鏈通道作為資金通道,意味著我們如今能為全球範圍内的真相定價。 你認為特朗普會再發「covfefe」嗎?你可對此下注。實際上,像 Liquid 這樣的基礎組件允許你隨時開啓聊天室,與朋友就任何事設局開賭——從某人能否減肥成功、找到真愛到完成待辦稿件,只要存在驗證真相的預言機即可。具體運作機制暫且不表,關鍵在於我們已掌握實現兩大功能的基礎組件: - 為任意事物即時創設市場的能力
- 實現價值全球結算與分配的能力
至於市場將如何演進,如同詢問博客與個人網頁最終形態的命題。若貨幣成為表達媒介,市場的本質將覆蓋人類興趣的廣度與深度。參考上方的市場圖譜可見,市場大體可按事件裁決頻率與結果明晰度劃分。 多數市場具有明確結果(例如特朗普是否曾任美國總統已無爭議),但某些市場可能具有主觀性。比如關於 J Cole 與 Kendrick Lamar 孰優孰劣的預測市場,或許會依據人氣定勝負——Kendrick 的歌迷大可竭力宣揚其作詞才華,用各種方式刷屏造勢。 核心在於,鏈上預測市場將朝著達成共識或追尋客觀真理的方向演進,而兩者皆為必需。當前流行文化與「情緒聚合」類産品多對結果判定語焉不詳,而聚焦體育、政治與金融的市場則具備清晰結局。 譬如民主制度本質是尋求共識的機器,但投票給敗選政黨的民眾可能一無所獲。 許多處理模糊結果的市場可稱為二元市場:非贏即輸。其博弈機制頗為精妙:參與者不僅在對自身認知下注,更在對群體共識下注。資本激勵實質上迫使個體「買入」特定立場。 我的核心論斷是:當這類激勵機制形成規模(這已成常態),互聯網對話與交互的本質將從追求病毒式傳播,轉向促成交易實現。 Manifold 與 Zeitgeist 等平台通過用戶社交行為(如市場討論帖)判斷趨勢熱度。人氣競賽本身雖無新意,但它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真相。像 Polymarket 這類預測市場,在洞察諸如「特朗普贏下搖擺州」等事件概率時,持續超越傳統民調。事實上,本文研究過程中,筆者曾偶見美國軍方探討用預測市場評估安全威脅的論文。
這正是轉型最耐人尋味之處。我們常將加密世界等同於投機,但這無異於認定互聯網全然關乎色情——據某些估算,早期確是如此。1990 年代,互聯網帶寬與收入大多來自成人内容。但市場力量與資本激勵最終構建出注意力經濟,催生了 Meta、Alphabet 等眾多互聯網巨頭。 加密世界始終難以觸達普通網民。沒人會清晨醒來思索二層網絡的 TPS,或驗證節點如何隨 AWS 宕機而癱瘓。人們真正關心的是體育、音樂與政治。嵌入式預測市場正為普通人模糊社交關注與鏈上交易的界限,這也正是預測市場作為賽道對行業至關重要的原因。 内容無盡,滿足難覓
激勵(和現金)主宰著我周圍的一切。 嵌入式市場或將成為互聯網支撐各類内容的基礎商業模式。在可設想的未來,所有交易所(如 Coinbase 或納斯達克)都將成為内容平台,而所有内容平台反過來也將成為交易所。 散戶對 Meme 資産及衍生品的投機,正是互聯網步入晚期階段的標誌。人們聚集在 Reddit、X 和 Telegram 等平台,部分原因正是資本激勵在發揮作用。 若這確是我們邁向的未來,那麼金融平台與社交網絡的界限將逐漸模糊,我們的錢包與心智的邊界也將消融。 Coinbase 近期收購 UpOnly 和 Echo 正是這場變革的前兆。紐交所的掌控者們或許已然明了:取代谷歌廣告市場的,終將是預測市場。
Jupiter 將 Kalshi 直接整合至其流動性池,正是交易所轉型為内容平台的一個實例。 在 AI 泛濫時代,人類進行創作需要激勵。而嵌入式市場正是實現路徑之一。 目前的預測市場試圖同時承擔産品與分銷雙重角色。它們搭建交易場所,然後耗費精力將注意力拉回平台,比如通過 X 平台的賠率截圖、大 V 引用推文、Discord 聊天中的價格播報機器人。這類操作能間歇生效,是因為實時市場本身具有可分享性,但用戶往往在平台外發現信息,跳轉過程中流失交易意圖,導致産品開始為病毒性(適宜截圖的市場)而非真實性(嚴謹規則、快速結算)優化。 嵌入式的模式解耦了這些角色:市場仍是産品,現有媒體則成為分銷渠道。預測市場改善了媒體最棘手的兩個維度——公信力與實用性。它將主張轉化為具象對象:包含規則、信源與倒計時的實時概率。報道不再充斥模棱兩可的段落與選擇性引述,而是攜帶隨事實演進動態更新的數值,並在真相揭曉時完成結算。這種轉變使報道可被公開證僞,讀者不再單純消費觀點,而是目睹信念被定價並用憑證結算的全過程。 嵌入式模式讓這場升級直達用戶現有的注意力場域。標題下的實時賠率消除了扼殺意圖的跳轉流失,附載信念走勢綫的政策文章將「各方表態」轉化為「價格波動軌迹及成因」。 新聞機構由此獲得可信度加持與新收入源:即便轉化率平平,其價值也超越廣告位——因價值錨定於用戶行為而非曝光量。若每百名讀者有兩人完成 15 美元交易,2% 的手續費意味著千次閱讀價值約 6 美元,既高於傳統 CPM,又與内容本身深度契合。創作者用情緒煽動換取精準校準,可見的預測記錄成為跨内容沉澱的資産負債表,嵌入式流量分成遠勝於追逐下一個爆款頭條。 這正是 Polymarket 致力開發嵌入式工具包的原因,從而允許任何社交平台都能便捷引用賠率數據。Substack 與 X 平台均支持嵌入功能,創作者可以用賠率增強報道深度。像 Matt Levine 這樣的作家在行文中引用賠率,Perplexity 等浏覽器將賠率顯示為搜索結果,Axios 等新聞門戶則採用 Polymarket 圖表佐證報道。 大語言模型的現場報道
至此我們探討了人類如何圍繞事件進行交易。市場唯有趨向高效才能持續運轉。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時,本質都在預測未來漲跌概率。若無人做市,嵌入式市場如何提升效率?目前,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對沖基金也沒有足夠的流動性參與這些市場。 當前,智能體在信息聚合方面表現卓越。我們内部使用 Kaito 和 AskSurf 篩選相關資訊,大型新聞機構也紛紛集成AI以優化内容消費與信息整合。那麼,如果能用智能體進行交易呢? 我們認為隨著預測市場成熟,智能體係統將在提供流動性和執行交易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當前已有機器人通過掃描鮑威爾講話等關鍵事件的 YouTube 轉錄文本建倉。未來我們將見證實時媒體、預測市場與智能體協同挖掘更精準信息的新形態。 事實上,智能體與預測市場的交互存在多種可能路徑。
- 人類判斷——政治分析師與體育博彩者通過研讀《彭博商業周刊》等刊物、觀看賽事直播來培養未來洞察力。關鍵在於保持高頻信息輸入,借助深度評論員銳化認知,並將洞見應用於預測市場。
- 混合判斷——分析師運用 AI 收集信息、復核概率預判後入場。用戶可直接與偏好大語言模型對話。部分團隊正開發專業的「co-pilots」係統輔助決策:如在 Billybets 平台選定資金額度與策略偏好,係統即按需自動下注。
- 自主智能體——自我優化的 AI 係統通過競爭産生最優信號。Bittensor 與 Olas 等網絡已孵化 Score、Zeus、Mantis 等專業子網,分別深耕體育、天氣、宏觀領域。其運作宛若進化型量化交易台:數千模型持續預測,每次現實驗證後重新加權。Webuildscore 則利用賽事視頻與統計數據訓練模型,預測速度超越傳統博彩公司。
- 聚合層——運用AI偵測跨預測市場的錯誤定價機會。智能體可瞬時向定價失衡市場注入流動性。若 Kalshi 對曼聯勝率定價 60% 而其他市場均為 40%,AI 代理即會在 Kalshi 反向下注。
- 智能體預測市場——這類以市場為標的的衍生市場中,自主智能體自身成為預測對象。Fraction AI 賦予智能體 10 萬美元虛擬資金進行交易,人類則對哪個智能體表現更優下注。市場由此化為智能水平的競技記分牌。
Talus 正致力於實現智能體預測市場的最終環節。其 Nexus 平台允許任何人在鏈上快速部署 AI 智能體。據他們所言,AI 智能體將全面滲透預測市場,因其兼具智能體賴以生存的兩大特質,即信息密度與價格敏感性。 在高頻信息環境下,交易優勢可能在數分鐘内顯現又消失。人類預測者根本無力同時監控政治、體育和宏觀數據等數千個事件。相比之下,AI 智能體能解析數百個信息流,提取潛在關聯,並在信號變動瞬間作出反應。具體運作機制可參閱 Nexus 技術文檔。 智能體既能提供事件定價背景,又能注入流動性。這將社交媒體上的爭吵攻讦轉化為可量化的概率,並將形成觀點所需的數據量壓縮至單一數值。這是否為最佳決策方式尚待觀察,但若智能體網絡真正崛起,預測市場必將扮演關鍵角色。 社交悖論
過去幾周我一直在閱讀 William Hippel 的《Social Paradox》。這部著作精彩闡釋了人類如何在自主與依存間尋求平衡:長期孤立會讓人(字面意義上)萎靡消亡,過度群聚則可能喪失自我。健康關係的核心在於尊重這種既渴望聯結又需要自主的雙重需求。 這種悖論同樣延伸至我們的信息攝取。我們既想了解朋友動態、分享即興創作(正是這種本能最初將我們推向網絡),而被未經請求的信息轟炸又導致精神耗竭。現代職場要求我們持續在綫消費信息,大多數人可能永難徹底離綫。有著作甚至斷言人類體驗正走向終結——我們都不過是接入信息網絡的僵屍,運作著未曾簽署契約的經濟係統。 那麼,預測市場會是解藥嗎?並非如此。預測市場(尤其是嵌入式市場)實質是網絡經濟的漸進演變。在智能體、穩定幣與可組合市場推動下,我們正邁向所有信息皆可定價依賴的世界。這應意味著虛假新聞將漸次消退,誇張言論難再滋長。創作者無需大量産出,個體也能為其消費的觀點獲得資本市場背書。這無疑是種進步。 與此同時,多數值得品鑒的事物或許永難貨幣化。商業既擁有放大美好的魔力,也具備同時將其摧毀的能力。值得傳世的人類藝術作品大多並非為大眾分銷而創作,它們生於逃離或表達的需要——有時兼而有之。若為《羅密歐與朱麗葉》設置預測市場會更好嗎?我不得而知,或許羅密歐本人會有見解。 盡管預測市場令人振奮,但我們注意力的某些角落終將抵抗商業化。譬如手寫情書從不植入廣告。 借用近日我心儀哲學家的箴言:自由常存於刺激與回應之間的縫隙。並非所有媒介内容都會激發交易,並非所有藝術形式都需要定價。互聯網已顯現這種分野:Twitter 上人們優化傳播爆點,Substack 中的創作者則通過郵件列表與用戶建立聯結並暢所欲言。緊密社群正是對抗當代注意力經濟巨輪高速碾壓的抵抗力量。 當預測市場嵌入媒體,這種動態將如何演變? 我不知道,但就目前而言,趨勢已清晰可見:注意力經濟進階的底層組件已然就位,我們正見證交易經濟的誕生。 内容來源:TECHUB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