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說AI】微軟宣佈AI使用量納入考核

|
就在上周,微軟宣布,從 2025 年 7 月新財年開始,所有員工用 AI 工具的情況都要算進績效考核里。開發人員的代碼生成需結合 GitHub Copilot 輔助,銷售崗位要用 AI 提升客戶提案的成交效果,就連 HR 篩選簡歷,也要參考 AI 工具的使用效率。
這可不是微軟某個部門的小試點,而是18萬微軟員工都得遵守的鐵律,這就相當於直接宣告:從今以後,會不會用 AI,可能比加班多不多更重要。
那為什麽微軟要下這麽狠的手?
表面上看,是他們發現自家AI工具用得不夠好:員工如果只停留在基礎應用,就錯失了AI帶來的效率紅利——比如Copilot本可幫程序員節省55%的編碼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攻克核心難題和創新,但自家只有23%的員工會用高階功能,很多人還停留在讓AI寫個郵件開頭的初級階段。
外面的競爭也逼得緊,Cursor這些新興AI工具在代碼補全速度上已經超過了Copilot,微軟必須讓員工多用自家工具,畢竟AI要通過人類用戶的不斷反饋才能持續進化。
但往深了想,這其實是企業在AI時代的生存本能。未來企業的競爭力,全看員工能不能讓 AI 變成自己的“超級助手”。當AI接管了60%的標準化工作,員工就能從繁瑣事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那40%真正體現人類獨特價值的部分——創意、決策、深度溝通。這不僅提升了工作成果的質量,也讓員工的工作體驗更富挑戰性和成就感,就成了企業真正的護城河,微軟正是要用考核倒逼員工抓住這個核心優勢。
那這套考核具體怎麽操作呢?
微軟設計了三層 “過濾網”:
第一層是基礎合規,要求寫郵件、寫代碼、記會議記錄這些高頻工作必須開著Copilot,系統會自動記錄你用了多久、覆蓋多少任務,就像以前公司強制用企業微信打卡,現在變成了 “AI 使用打卡”。這是門檻,也是福利起點。強制使用意味著微軟為員工配備了強大的AI助手,也就是Copilot,它能自動幫你處理郵件草擬、會議速記等高頻瑣事,省下的時間也是員工的財富;
第二層是效能增值,不同崗位有不同硬指標,開發崗30%代碼由AI生成只是起步,還要看你調試AI代碼的速度;銷售崗得用AI把客戶需求分析時間壓縮60%;就連行政崗,AI生成的會議紀要準確率都要達到90%。這一層直接掛鉤績效產出,因為AI並不是負擔,而是達成甚至超越目標的加速器。想象一下:銷售能用AI快速精準分析客戶需求,更快簽單,提成自然更高;行政用AI生成高準確率紀要,省下大量整理時間,能投入更有價值的事務。這不僅是考核達標,更是工作效率和業績的躍升;
第三層是創新應用,如果員工能用AI搞出大動作,比如用Copilot搭建自動化報表系統,或者開發出AI客服優化模型,這些成果直接和升職掛鉤。說白了,微軟的邏輯是:會用AI是及格線,能用AI搞創新才是加分項。能用AI工具創新解決業務痛點,如搭建自動化報表、優化客服模型,不僅能帶來顯著的業務成果,更是個人能力的絕佳證明,直接關聯升職加薪。微軟鼓勵並獎勵這種“人機協作”的創造力。
未來一定是人機耦合的,關鍵不是學幾個AI快捷鍵,而是要想明白“人機協作”的本質,那就是唯有思想永恒:
當AI幫你生成報告大綱時,你的價值在於往里面加只有你知道的行業潛規則;
當AI篩掉80%的無效簡歷,你的本事是從剩下20%里看出候選人藏在簡歷背後的潛力。
就像醫生用 CT 掃描看病竈,但最終診斷得靠臨床經驗,AI時代的工作,核心是人類用自己的“不可被計算”的能力給機器輸出“靈魂”。
微軟這一步棋,其實在給整個行業定規矩。
你想啊,亞馬遜已經要求員工周報里寫清楚用了多少AI工具,谷歌雲推出了AI能力認證,沒考過的管理者連晉升機會都沒有。用不了多久,招聘網站上會擠滿“要求 AI 協作經驗” 的崗位,就像十年前每個職位都要“精通 Excel”一樣,不會用AI可能連簡歷關都過不了。
更現實的是,薪資正在向會用AI的人傾斜:微軟內部調研顯示,AI 軟件工程師的平均年薪較普通軟件工程師高出 48%,達到 37.7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277 萬元)。這不是在給工具技能漲價,而是市場在獎勵“能和AI配合好”的人,未來你的薪資,真的會和你駕馭 AI 的能力掛鉤。
面對這場遲早到來的變革,職場人士該怎麽辦?
AI的價值在於解放你的時間:它處理重覆,讓你專注於思考、創造和決策。AI也是你的能力放大器:它提供信息和框架,你的行業洞察、人情練達、創意火花才是點睛之筆,讓成果脫穎而出。你得學會“把苦活交給AI,把心思花在刀刃上”,比如銷售用AI分析客戶數據後,怎麽用一句戳心的話打動對方;財務用AI算完賬後,怎麽從數據波動里看出風險信號,你的工作價值將獲得質的飛躍。
而更長遠來看,我們的職業身份可能都要重新定義。
以前我們說自己是“程序員”“銷售”,未來可能會有個更通用的標簽——“AI協作師”。這個角色意味著你掌握了未來職場的主動權——既懂技術提效,又擁有人類溫度去判斷和決策,成為人機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掌舵人”:既知道怎麽用工具提高效率,又能在關鍵時刻踩剎車、調方向,保持人類特有的批判性和溫度。就像早期懂互聯網的人要既懂技術又懂用戶,現在的職場精英得在“AI理性”和“人性感性”之間找到平衡。
微軟現在的這一個政策,其實是在幫我們看清一個真相:
工作正在從“拼體力拼時間”變成“拼創意拼價值”。當AI把重覆性勞動的“苦活”都接過去,人類反而獲得了更大的舞台。
我們終於能把時間花在那些機器做不了的事上,比如想出讓客戶眼前一亮的方案,培養一個潛力無限的新人,發現數據背後的行業新趨勢。這不是AI在搶我們的飯碗,而是在幫我們把飯碗升級成“金飯碗”,前提是我們願意伸手接住這個機會。
最後記住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類”。這里的“掌握”,不是會按幾個按鈕,而是明白AI能幫我們做什麽,不能做什麽,然後帶著它一起向前跑。
每一次使用AI工具,不僅是滿足考核要求,更是在投資自己:提升效率、解鎖潛能、積累未來競爭的資本。
FINMETA
香港Web3生態服務商
官方網站:www.finmeta.com.hk
公眾號、視頻號:FINMETA
X.COM:https://x.com/FINMETA_NEW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FINMETA_NEWS
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627654383/channel/collectiondetail?sid=652860
【線上社區】
TG group:https://t.me/finmeta_web3
WhatsApp group:https://chat.whatsapp.com/IgMyxP1ssiO0k212SJJ9U5
Discord group:https://discord.com/invite/vrBdf6YGP3
【線下空間】
Web3 Space:https://www.finmeta.com.hk/en-us/field
地址:香港金鐘道95號 統一中心 2001
Room 2001,Unity Center ,95 Queensway, Admiralty, Central District, Hong Kong Isl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he content published by FINMETA are exclusively owned or held by FINMETA and related rights holders. Any use such as reprinting, excerpting, copying and mirroring is prohibited without permission. If you are willing to reprint,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info info@finmeta.com.hk finmeta.com.hk and obtain written confirmation and authorization before repr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