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Web3加速發展的當下,支付安全與法律合規成為行業能否走向主流的關鍵。在萬向區塊鏈大會的圓桌討論中,CertiK CTO李康、SlowMist副總裁孫熹、曼昆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劉紅林以及主持人PANONY&PANews聯合創始人畢彤彤,圍繞“如何構建安全的Web3支付未來”展開深入探討,話題涵蓋了安全風險、監管不確定性、去中心化與合規平衡、以及創業與個人安全實踐等多個維度。
雙重挑戰:底層的安全風險與上層的合規迷霧
Web3支付面臨的最大困境是什麼?專家們一致認為,安全與合規是兩座必須翻越的大山。
SlowMist副總裁孫熹將當前局面概括為“安全問題在底層,合規問題在上層”。從安全角度看,主要風險包括:
-
首先,用戶私鑰管理不善。在Web3世界中,“用戶就是自己的銀行”,但多數人缺乏足夠的安全意識,導致助記詞或私鑰洩露,錢包資産被盜事件頻發,資産追回成功率極低。
-
其次,智能合約漏洞頻出。跨鏈橋、DeFi協議等新興支付場景已成為攻擊者重點關注目標,一旦漏洞被利用,往往造成巨額損失。
-
第三,鏈上資金匿名性帶來的風險。雖然區塊鏈賬本公開透明,但地址匿名性為非法資金流動提供了便利。
而在合規層面,監管的不確定性同樣讓行業倍感壓力。不同國家與地區對加密支付的態度差異顯著——有的積極擁抱創新,有的嚴令禁止,還有的保持觀望。這種“今天合規,明天踩紅綫”的動態環境,使項目方難以界定自身邊界。
CertiK CTO李康對此表示認同,並從技術角度進一步闡釋了監管不確定性的根源。他指出,這種不確定性不僅源於政策變化,更源於區塊鏈本身的復雜性。鏈上資金流動的追蹤難度,常導致監管被誤讀,引發市場恐慌;同時,區塊鏈的跨地域屬性意味著一地政策變動,可能對全球化運營的支付公司帶來連鎖反應。
“正規軍”入場:行業演進與新的風險
盡管挑戰重重,Web3支付的巨大潛力正吸引越來越多“正規軍”入場。曼昆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劉紅林觀察到,行業正經歷一場顯著轉變。
他指出,早期的加密支付項目——尤其是直接面向C端用戶的服務——在經營資質和合規方面往往“非常潦草”。但隨著香港等地陸續明確穩定幣監管框架,越來越多國内頭部跨境支付公司開始下場。這些新入局者從項目啓動伊始便採用合規打法,無論是牌照申請、部署鏈上反洗錢(AML)工具,還是構建安全體係,都展現出遠超早期創業團隊的專業性。
然而,新的風險點也隨之浮現。鏈上資産凍結正成為愈加嚴峻的問題。例如,主流穩定幣發行方可根據監管要求凍結特定地址的資産,監管機構亦可通過函件要求凍結鏈上資金。這對持有大額資産的機構構成潛在威脅。劉紅林認為,痛點與需求的共振必將催生新機遇,未來1至3年内,Web3支付領域將迎來巨大的商業潛力與價值。
去中心化與合規:並非“魚與熊掌”的對立
當穩定幣内置黑白名單等合規功能時,是否背離了“加密精神”?針對這一長期爭論,專家們普遍認為,去中心化與合規並非對立,而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兼容。
孫熹指出,合規是規則問題,去中心化是結構問題。未來的Web3係統應在不破壞用戶自主性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實現合規支持。例如,在項目初期將監管要求直接嵌入代碼層,形成“合規代碼”,以減少後期人工幹預,同時保留去中心化精神。他認為,若這一模式成熟,未來討論的焦點將從“是否需要合規”轉向“如何實現智能化合規”。
李康同樣認為,任何去中心化係統,包括DEX,都無法完全規避監管要求。穩定幣黑名單機制雖可能導致資金被凍結,但其本意是防範洗錢等非法行為。監管的最終目標是保護用戶與市場,因此關鍵在於設計合理、可防濫用的機制。行業應與監管機構保持開放對話,尋找平衡點。
劉紅林進一步強調:“去中心化不是終極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手段。”在現實場景中,用戶在遭遇盜幣或爭議時,第一反應仍是“報警”。他指出,監管不等於中心化,也可以由國際第三方組織承擔。要推動區塊鏈行業普及與合規,還需降低用戶體驗門檻,例如引入黑白名單機制、風險預警係統、資産風險應急處理機制等,讓用戶在發生問題時能快速聯係監管或服務商。這些措施將助力行業更安全地發展。
給從業者與用戶的實用建議
針對創業團隊如何佈局支付賽道,三位嘉賓一致認為,安全與合規必須並行,並在係統設計初期完成嵌入。
孫熹建議:
-
錢包係統應支持多簽或MPC機制;
-
部署實時鏈上監控與預警係統;
-
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確保在遭遇攻擊或異常交易時快速介入並處理;
在合規方面,隨著全球監管政策的加強,KYC和KYT已成為項目方的基本要求,而非可選功能。同時,接入鏈上交易監控係統,如StraitsX等,可確保交易來源合法,避免接收黑錢。孫熹強調,這些措施的目的不僅是滿足合規要求,更是為保護用戶和客戶資産安全。
李康的建議更為直接:“多交一些安全和法律的朋友。”
劉紅林補充指出,區塊鏈雖無國界,但合規仍取決於用戶所在地監管要求。因此從商業角度來看,合規問題需要關注技術、機制等方面的安全,同時也要考慮政府部門的相關監管。他指出,在服務客戶時,應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評估業務開展所需的牌照,並根據性價比調整策略。如果某些牌照當前階段性價比不高,可能需要重新規劃。合規工作需要根據輕重緩急和投入産出比來推進,並與市場策略及發展階段相匹配。
給普通用戶的建議:
-
認知是最好的防禦:CertiK CTO李康指出,個人用戶在鏈上活動時需明確參與目的。若僅為投資,可選擇交易所或ETF等渠道,不必直接持有資産。而對希望深入探索的用戶,建議閱讀《黑暗森林生存手冊》等開源安全資料,了解潛在風險。同時,建議用戶建立安全人脈,與安全專家或律所多交流,以提升鏈上安全意識和能力。
-
守護私鑰,守住資産:SlowMist副總裁孫熹建議初入圈者通過購買少量加密資産感受交易環境,他特別提醒用戶:一是妥善保管私鑰,私鑰即資産;二是警惕國内一些搜索引擎推薦的虛假錢包或交易所下載鏈接,避免釣魚和木馬攻擊;三是避免跟風炒作,理性對待投資,保護好自己的資産。
-
注意法幣賬戶安全:曼昆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劉紅林提醒用戶關注資金安全,通過C2C等方式將加密資産變現時,個人銀行賬戶有被凍結的風險,需謹慎操作。他建議新人可先加入Web3企業,尤其是法律合規或商業服務領域,以較低風險切入行業並積累經驗。
對於仍在觀望是否入局的傳統支付企業,專家們的態度十分明確。李康認為,基於虛擬貨幣和代幣化資産的支付已成市場現實,“問題不在於是否參與,而在於何時參與”。
劉紅林補充道,加密支付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企業在確定方向後應果斷行動,無需過分猶豫。
孫熹則提出三個關鍵判斷標準:業務場景是否支持Web3化嘗試、用戶資産是否得到合規保障、以及風控與監管問題能否及時應對。唯有在這三方面做好準備,企業才能順利入局並立足新一代支付體係。
内容來源:PA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