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曼昆律師團隊接到一個案子,說實話挺讓人唏噓的。
某位剛上大三的男生,在網上找兼職的時候被人介紹去做「代購虛擬幣」的業務。流程聽上去挺簡單:對方把人民幣打到他内地的銀行卡賬戶上,他坐地鐵到香港,然後用這些錢在街邊USDT兌換店裡買幣,轉給指定的錢包地址。來回一趟,包差旅補貼,還能賺個五六百塊。
對方還特意強調:「這不犯法啊,虛擬貨幣在香港是合法的。」小夥子上網一查,確實是這麼回事,連香港政府官網都掛著支持虛擬資産發展的政策。他心裡更踏實了,一連幹了幾單,覺得這兼職也太香了。可誰知道,一天他的銀行卡忽然被銀行給凍結了,他才知道這事情竟然還是違法。他跟派單的人說自己不敢了,對方竟然甩出聊天記錄和轉賬截圖,威脅ta說:「不繼續配合?那我就報警,說你是詐騙團夥的一員。」
你以為是給人辛苦跑腿賺點生活費,沒想到反成犯罪團夥待宰的羔羊。
而類似的故事,我們聽到的已經不是一例兩例。
曼昆律師事務所在過去半年接到的此類求助數量明顯增多,背後反映的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洗錢團夥正在精準鎖定大學生群體,用高報酬包裝犯罪鏈條裡的關鍵一環。
兼職變「幫信」:一腳踏進法律紅綫
很多同學覺得自己只是執行了一些簡單操作,沒接觸毒品、沒詐騙用戶,怎麼就成犯罪了呢?可現實就是這麼冷酷。在中國刑法中,有一個罪名叫做「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我們行業裡都叫它「幫信罪」。
只要你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你幫忙做的這件事,是幫助他人完成網絡詐騙、洗錢、轉移贓款等犯罪行為,就可能構成犯罪。這裡面的關鍵詞是「應當知道」,也就是說,哪怕你沒有確鑿證據,但只要從常識上講,你應該意識到「這事不對勁」,那你就可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一旦你涉及到虛擬幣交易、資金跨境流動,尤其是那些「來路不明」的資金被你從内地賬戶轉出去,再換成匿名性強的USDT,直接打到鏈上的陌生錢包,這一套流程,在公安的眼裡,就是一整套典型的犯罪路徑。
更現實的後果是:你的銀行卡可能被凍結、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會被風控限制,甚至被列入電詐涉案人員名單,以後想開卡、貸款、求職都會受到影響。還有的學生被要求「退贓」「歸還差價」,甚至被拘留協助調查,最後留下案底,連畢業都受到牽連。
「合法不等於無責」:香港合法≠内地合法
這些犯罪團夥之所以屢屢得手,一方面是虛擬貨幣的灰色地帶本身就復雜,另一方面,他們也會用「香港合法」「交易自由」「沒有法律問題」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來麻痹你。
沒錯,在香港,虛擬資産是受到監管支持的,交易所可以持牌運營,虛擬幣買賣也沒有法律禁止。但問題是,你在内地收款、處理資金、操作鏈上錢包,這些行為是否合規?資金來源是否正當?這些都不是靠一句「我只是幫人代買」就能洗白的。
更重要的是,内地對虛擬幣的法律態度是非常明確的:不得作為法定貨幣流通,禁止為其提供兌換和結算服務。也就是說,即便你去的是香港,路徑是「合法交易所」,但資金來源是内地、轉賬行為在内地完成,那法律適用的還是内地法。
為什麼是大學生?洗錢團夥的「精準投放」邏輯
在很多警方披露的案件中,被利用的「中間人」往往都有幾個共同特徵:年輕、沒有案底、銀行卡「幹淨」、時間自由、又缺錢。
尤其是一些大三大四的大學生,正好有空閑、有出行能力、有點網絡常識,還可能覺得自己掌握「新金融」的趨勢。這類人一旦接觸到「高薪代購USDT」「合法跨境理財」「香港交易套利」這種說法,很容易心動,甚至自我安慰:我不過是中間人,又不是真正幹壞事。
但在洗錢網絡裡,正是這些「白手套」和「信使」,讓整個鏈條得以運轉。你的那張銀行卡,幫他從黑市變白;你的那雙腿,把内地監管管不了的錢跑到了香港。對方可以把你當消耗品,一旦出事,你是第一道火綫,他拍拍屁股換人繼續幹。
曼昆律師建議
如果你正好看到這篇文章,不妨自查一下,最近有沒有接觸過以下這類「兼職機會」:
第一,對方提出要把錢打到你個人賬戶上,讓你去境外操作換匯或買幣;
第二,整個過程沒有正規合同、公司名頭模糊,對方只用微信或Telegram溝通;
第三,任務完成後對方用USDT或現金支付酬勞,而不是正常發票和勞務合同。
只要這三件事佔了兩件,建議你立刻警惕。這不是自由職業,而是灰産邊緣。
我們理解大學生要掙錢,要實習,要有點零花錢,甚至希望能接觸新行業、探索新領域。但必須提醒大家,虛擬貨幣行業雖好,可水也很深;很多洗錢團夥披著創新的外衣,在找你「跑腿」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你放在了最危險的位置上。
我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提醒更多對Web3感興趣的年輕人,行業雖好,但要堅持走正道。
歡迎將本篇文章轉發給你身邊的大學生朋友,可能就能幫他少走一段冤枉路。
内容來源:P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