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說AI】職場女性如何“平衡”生活與工作

|
第一面鏡子:年齡與賽道的雙重挑戰。在咱們互聯網這片熱土上,35歲,像一道無形的門坎。門坎這邊,35歲以上的程序員兄弟姊妹,占比已不足15%。而門坎那邊,30歲以上的女性技術從業者,更是稀少到僅有8.3%。無論男女,技術這條賽道上都有“瓶頸期”,但對女性而言,每一次突破,往往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汗水,甚至咽下不為人知的淚水。
第二面鏡子:高管層的“玻璃天花板”與流動加速。領英最新的報告(2024)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趨勢:科技行業高管層中女性的身影正在減少——從去年的27.1%降到了25.8%,而且流動速度還在加快。波士頓咨詢的研究也印證了,從基層的土壤里萌芽,到中層的枝幹上伸展,再到高層的樹冠頂端綻放,每一步攀登都荊棘密布,對任何人而言,都絕非坦途。
第三面鏡子:隱形的門檻與價值的偏差。智聯招聘的《2024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近一半(48.8%)的女性在求職時會被問到婚育計劃,近三分之一(32.9%)的人切身感受到婚育狀況對職業發展的影響。招聘啟事里那些“適應高強度出差”、“能承受加班壓力”的表述,對每一位需要扛起家庭責任的職場人,都是擺在眼前的現實考驗。
再看薪資,在金融、科技等行業,同一崗位、相同職級的男女員工,年薪差距往往顯著。科技行業內部,相同職級下,女性年薪中位數比男性低12.6%。團隊中那些溝通協調、新人培養的“軟實力”工作,常常不自覺地落在女性肩上,然而在績效考核時,這些維系團隊運轉的“潤滑劑”價值卻容易被低估,而更具象的“硬性成果”則被過度強調,薪酬差距由此悄然拉開。
我見過一位才華橫溢的算法骨幹,她的代碼曾點亮過核心項目。然而,當孩子背上書包走進小學校門,為了每天下了班能準時回家,她咬咬牙,從光芒四射的核心研發崗,轉到了默默支撐的支持崗。這一轉身,前沿項目的聚光燈、晉升通道的階梯,仿佛瞬間與她擦肩而過。那份為了守護而做出的犧牲,讓人敬佩又心疼。
我也曾試圖挽留一位能力出眾的女性總監,她眼中噙滿淚水,聲音哽咽:“家里實在離不開人,只能放棄工作了…”那份深深的不舍與現實的無奈交織在一起,像一塊石頭壓在我心頭,讓我動容卻又無能為力。
回想我剛踏入這個行業時,環顧四周,那些忙碌的身影多是年輕的面孔,鮮少見到“資深”女性的身影。那時我天真地想:難道搞科技真是碗“青春飯”?後來才明白,是行業的“35歲焦慮”疊加了女性特有的職業路徑挑戰——生育、家庭責任、無形的偏見——讓“資深”女性技術人成了行業里的“稀有物種”。
當我工作九年後躋身中國移動的中層管理隊伍,偌大的團隊里,女性身影寥寥,其中一位前輩即將退休。我漸漸習慣了會議室里的煙熏火燎和飯桌上推杯換盞的“酒精考驗”。 後來,在上市公司的最高決策層(EMT),一次戰略會議後的合影,我才猛然驚覺:滿眼望去,清一色的西裝革履中,只有我這一抹亮色,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其實,在理工直男紮堆的高科技企業圈,無論男女領導者都應該擁有個人魅力,這意味著別人願意與你交往,每次與你交流都獲得豐富營養。我很享受成為團隊的連接者,讓員工發揮各自的最強項。以前核心團隊的兄弟甚至調侃我——本該活成大哥心中的女人,卻一不小心活成他們這幫男人心中的大哥。
所以,我想說,職場,歸根結底看的是能力,不是性別!尤其在AI浪潮奔湧的今天!
AI,或許是最“冷酷”也最“公平”的平權者! 它才不在乎你是男是女,它只在乎你的代碼能否精準地解決問題,你的方案能否創造真實的價值,你的能力是否足夠匹配挑戰。這多純粹!多好!
女性的獨特視角,在技術應用中恰恰是寶貴的優勢! 比如在自動駕駛領域,由女性工程師主導的用戶體驗設計方案,往往因為更細膩地捕捉到老人、兒童甚至殘障人士等“邊緣”用戶的需求,反而能打磨出更具包容性、更溫暖的產品,最終贏得更廣泛的用戶滿意。這種洞察力,是冰冷的算法難以完全替代的。
所以,如果你想攀登至高管層(尤其是女性)?我的肺腑之言是:淡化性別標簽,讓你的能力光芒萬丈! 我常自嘲有點“直男思維”,但我堅信,優秀的管理者,無論男女,都應該具備一點“雌雄同體”的智慧——既要有清晰的目標感和勇往直前的“狼性”,也要有強大的同理心和海納百川的包容力。要能像優秀的男性領導者一樣設定目標、雷厲風行地執行,也要能像優秀的女性領導者一樣凝聚人心、關注細節、營造和諧的團隊氛圍。最重要的是,要擁有一種超越性別、直抵人心的共情能力。
給並肩前行的姐妹們一個成長錦囊:別總把“我是女生”掛在嘴邊! 當一位女性算法工程師不再因為自己是“會議室里唯一的女性”而感到局促不安,而是全神貫注地用縝密的數據、嚴密的邏輯去征服團隊時,她的方案通過率自然會節節攀升!在AI時代,代碼不會說謊,數據不分性別,無論你身著幹練西裝還是優雅套裙,專業能力才是你行走職場的硬通貨!
最後,結合我一路走來的“血淚史”,分享幾點取舍的“生存法則”:
1、像訓練頂級AI模型一樣訓練自己:效率即生命! 在中國移動的歲月,我經歷過近乎“特種部隊”式的訓練:加班到深夜11點是家常便飯,和團隊夥伴踢毽子成了珍貴的減壓時刻;一份至關重要的PPT規劃,硬是打磨了47個版本;為了應對高層可能提出的3個問題,我們準備了20個答案預案……這些經歷像熔爐一樣鍛造了我。它教會我:像大模型處理海量任務一樣,將宏大目標拆解成可執行的微步驟,榨幹每一分碎片時間的價值。當效率被極致優化,時間自然會被“創造”出來。
2、 為生活設定精準的“算法”: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我的周末,是雷打不動的“鐵人三項”時間:上午打網球,下午健身和跑步。周六上午還有45分鐘的英語學習時間,而周六晚上則是神聖的“家庭黃金時間”——吉他老師教孩子彈琴,我跟著唱,孩子爸打鼓伴奏。這樣溫馨的“黃金畫面”會成為孩子成長的溫暖記憶。為了守護這些時刻,我會提前避開所有應酬和出差安排。規律性,是應對混亂的良方。
3、 學會對人說“不” :保護你的能量邊界。 創業維艱,我給自己立下一條鐵律:周六日,除了董事長直接下達的任務和我自己規劃的事項,其他人布置的工作,一概禮貌而堅定地說“不”!為什麽?因為如果你的大腦持續輸出卻不輸入,決策質量會下降。主動留白,是為了更高效地思考、更專注地處理核心事務、更持久地為身心充電。這不是逃避,而是戰略性的能量管理。
4、 運動和閱讀,是人生的“超級充電站”和“心靈避風港”。 不要越忙就越壓縮屬於自己的時間,每天睡覺前,看一小時書,既能培養閱讀習慣,也有助於睡眠,可以睡得更好;再忙再累,也請擠出時間動起來。堅持運動帶來的遠不止是體型的改變,它讓你的精力狀態更好、減少生病,還能讓工作效率更高。投資自己,永遠是最劃算的買賣。
我有一個期待:我期待著技術平權與觀念革新雙輪驅動的那一天。期待職場女性不再被“如何平衡”的魔咒困擾。期待每一位奮鬥者,無論男女,都能自由選擇心之所向的生活節奏,做出屬於你自己的、帶著溫度與分量的取舍。因為,我們不是在尋找完美的平衡,而是在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
FINMETA
香港Web3生態服務商
官方網站:www.finmeta.com.hk
公眾號、視頻號:FINMETA
X.COM:https://x.com/FINMETA_NEW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FINMETA_NEWS
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627654383/channel/collectiondetail?sid=652860
【線上社區】
TG group:https://t.me/finmeta_web3
WhatsApp group:https://chat.whatsapp.com/IgMyxP1ssiO0k212SJJ9U5
Discord group:https://discord.com/invite/vrBdf6YGP3
【線下空間】
Web3 Space:https://www.finmeta.com.hk/en-us/field
地址:香港金鐘道95號 統一中心 2001
Room 2001,Unity Center ,95 Queensway, Admiralty, Central District, Hong Kong Isl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he content published by FINMETA are exclusively owned or held by FINMETA and related rights holders. Any use such as reprinting, excerpting, copying and mirroring is prohibited without permission. If you are willing to reprint,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info info@finmeta.com.hk finmeta.com.hk and obtain written confirmation and authorization before repr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