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FXC Intelligence
編譯:Will 阿望
2025 年是穩定幣跨境支付「元年」,幾乎每日都有新公告發佈,裡程碑式的監管文件把穩定幣正式推向傳統金融終端。「我們正抵達」臨界點「,每個人都意識到這是一種全新升級的支付技術,真正的業務和實際用例正在湧現。它並非某種加密貨幣的狂熱,而是真實的應用。」企業級穩定幣基礎設施 BVNK 聯合創始人 Chris Harmse 表示。
但熱情也帶來泡沫。Triple-A 創始人 Eric Barbier 提醒:「在領英和會場裡,穩定幣似乎被當成萬能藥,好像明天就能終結世界饑荒、貧困、治愈癌症——這顯然過頭了。」
穩定幣及區塊鏈技術日新月異、金融支付市場格局瞬變,業務合作的定位也正在隨之改變。FXC Intelligence 這份百來頁的穩定幣支付一綫市場報告 The State of Stablecoin in Corss Board Payments(The 2025 Industry Primer) 是一份寶貴的穩定幣支付實操手冊,其整合了 FXC Intelligence 的跨境支付數據、廣泛調研及 14 位行業一綫專家觀點。
因此,我們將此編譯成文,力圖給予行業一份簡明、紮實、可落地的穩定幣支付指南,包括目前使用穩定幣進行跨境支付現狀、運行機制、潛在市場規模、應用場景、待克服的挑戰、潛在的機遇以及未來。
全文 2.7 萬字,以下 enjoy。
一、穩定幣生態
穩定幣雖仍屬新興技術,卻在短短數年間完成了從邊緣實驗到主流視野的躍遷。
「過去 18 個月的變化尤其劇烈,」B2B 穩定幣支付公司 Orbital 聯合創始人兼 CEO Chris Mason 指出,「率先擁抱穩定幣的往往是高風險、高成長的新興行業玩家;如今,第二波浪潮已至——支付服務商和傳統銀行正集體覺醒。」
OpenPayd(法幣金融基建提供商)CEO Iana Dimitrova 補充道:「當下的爆發並非一夕之功,而是 15 餘年試錯與叠代的厚積薄發。市場對穩定幣的實用價值終於形成共識,技術本身也走到了可規模商用的臨界點。」
該行業起始的根基在於加密貨幣交易領域:它就是從那裡起步的。不久之後,我們就開始探索穩定幣的新用例。 ——Nikhil Chandhok,Circle 首席産品和技術官
1.1 穩定幣簡史
穩定幣起源於 2008 年加密貨幣的推出:一種代幣化、去中心化且不可篡改的數字貨幣,運行在基於分佈式賬本的區塊鏈上。穩定幣最初伴隨比特幣而生,2008 年 10 月由一位匿名研究員(化名中本聰)發表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係統》的論文,將比特幣引入世人。
從一開始,比特幣就被定位為一種無需金融中介機構的在綫支付方式。盡管早期採用者進行了一些有限的支付實驗,但它在互聯網原住民和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投機的技術人員中廣受歡迎。隨著未來幾年人們對比特幣興趣的日益增長,一些人開始嘗試利用其底層技術進行跨境支付。然而,由於加密貨幣價格波動劇烈、缺乏監管以及與黑市活動存在一些關聯,許多人難以將其視為一種支付技術。
隨著穩定幣的出現,情況發生了改變:穩定幣是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目前正在見證它從早期互聯網的時代邁入現代數字時代的開端。 穩定幣就像當初 P2P 點對點音樂文件共享平台 Napster 的誕生。 ——Teymour Farman-Farmaian, Higlobe 聯創 & CEO, Higlobe 是一家為新興市場企業提供美元收款賬戶的公司
第一個以穩定幣形式發行的數字貨幣是 BitUSD,它於 2014 年引入了加密貨幣與法定貨幣(此處指美元)1:1 錨定的概念。然而,由於它是由加密貨幣支撐的,因此並不完全符合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穩定幣的定義。
其他公司也迅速跟進,但真正引入法定貨幣儲備概念的是 Tether,它於當年晚些時候推出了 USDT。在接下來的幾年裡,USDT 的受歡迎程度和關注度不斷提升,但也面臨著透明度和監管方面的質疑,最終 Tether 採取了重大舉措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穩定幣發展的早期,開發者們正在逐步理解穩定幣的含義及其使用方法。在 2018 年,更多受監管的穩定幣開始湧現,Paxos 推出了現在的 Pax Dollar (USDP),Circle 通過與 Coinbase 的聯盟推出了 USD Coin (USDC)。這些受監管的、總部位於美國的穩定幣開始越來越受歡迎,不僅加密貨幣領域,主流金融行業也對此産生了興趣。與此同時,基於穩定幣構建的金融基礎設施參與者也開始湧現,包括 2018 年的 Fireblocks 和 2021 年的 BVNK。
然而,2022 年和 2023 年初,穩定幣面臨著極大程度的信任危機,當時發生了幾起震驚行業的事件。首先是 TerraUSD(UST)的突然暴跌。這是一種非常規的算法穩定幣,其支撐機制並非現金儲備,而是基於算法的機制。當其價值從 1 美元的掛鈎匯率大幅下跌之後,「死亡螺旋」引發的恐慌性交易也導致其他一些穩定幣的價值在主要市場上短暫波動。盡管 UST 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幣,並且 Circle、Paxos 和其他公司試圖與算法穩定幣劃清界限,但其對整個行業的聲譽造成的損害仍然顯著。
盡管許多參與者聲稱他們的資産儲備能夠保護他們免受上述問題的影響,讓他們感到安心,但 2023 年初矽谷銀行(SVB)的倒閉引發了新的問題。崩潰之時,Circle 在矽谷銀行 (SVB) 的儲備約為 33 億美元,最初這些存款是否能得到保障存在不確定性。這引發了所謂的「影子擠兌」,因為持有者擔心他們無法以 1:1 的價格贖回該穩定幣,導致其交易價值跌至歷史最低水平。雖然美國政府最終確實為矽谷銀行的儲備提供了擔保,Circle 也從未面臨無法贖回所持 USDC 的真正風險,但這次聲譽受損更為嚴重,尤其對於那些需要擁有美國儲備且有強大後盾的穩定幣的機構而言。
在這場危機中,海外 USDT 的採用率持續攀升,美國 USDC 的流通代幣數量在 2023 年期間卻穩步下降。正因如此,一個精簡、更穩健的行業版本開始慢慢從這場危機的灰燼中崛起。在關鍵渠道和垂直行業的真正需求推動下,基礎設施公司的交易量和採用率不斷攀升,並相應改進産品;而其他公司則推出專注於其技術真正效用的産品。2023 年下半年,PayPal 推出了 PayPal USD (PYUSD),為行業投下了至關重要的信任票;而其他公司則致力於教育那些對穩定幣不太確定的人,以建立監管框架並提高採用率。Orbital CEO Mason 表示:「教育工作確實很艱難,但人們真的開始理解它了。」
從 2024 年初開始,USDC 的流通代幣數量再次攀升,專注於支付的新發行代幣數量也持續增長。最近,特朗普重返美國總統寶座,也增加了對該技術的機構支持,《GENIUS 法案》等監管措施也隨之出台。
自美國政府換屆以來,主要金融機構紛紛向我們這樣的公司尋求幫助,了解他們可以在哪裡以及與誰合作,以合規的方式開展穩定幣業務。 ——Guillaume C,EMEA 業務發展總監,穩定幣發行商 Paxos
如今,隨著採用率迅速攀升,跨境支付行業也表現出濃厚興趣,未來還有進一步的增長空間,但穩定幣的基本原則與中本聰在比特幣論文中最初設定的前提大致相同。
我們正在解決互聯網上的現金問題。 ——Nikhil Chandhok,Circle 首席産品和技術官
1.2 跨境支付領域對穩定幣興趣漸濃
隨著穩定幣技術的興起,其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案例也逐漸增多。正如 Paxos 的 Kendall 解釋的那樣,盡管目前穩定幣使用仍主要集中在「加密原生活動」,但該領域對其的興趣正在不斷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終端用戶最本質的需求所推動的。
穩定幣的發展歷程始於交易和投資領域,然後在 2022 年、2023 年期間,逐漸在跨境支付領域站穩了腳跟。 ——Michael Shaulov,聯創 & CEO,數字資産基礎設施提供商 Fireblocks
這一經歷在該領域的許多企業中都有所體現,包括專注於 B2B 企業間支付的 Conduit。然而,在過去的一兩年裡,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最初,主要是那些加密原生支付公司的企業,幫助其終端業務更高效地在這些通道之間轉移資金。如今,我看到了一個重大轉變,許多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國企業,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他們希望了解如何使用穩定幣,尤其是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等困難地區。 ——Kirill Gertman,Conduit 創始人兼 CEO,B2B 穩定幣支付公司
這也促使一些此前專注於法定貨幣的跨境支付基礎設施提供商進入市場,比如 OpenPayd,該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增加了穩定幣功能。
「對我們來說,這種演變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因為我們已經有一些使用我們進行跨境法定貨幣支付的現有客戶,他們來找我們說,『我們已經通過其他提供商接受穩定幣支付。能否將這些資産納入你們的平台?』」OpenPayd 的 Dimitrova 表示。「在過去 18 個月裡,我們不斷收到這樣的請求。我們意識到,如果不提供這種互操作性,我們將無法滿足這些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
此類請求主要來自有全球貿易需求的企業,但在跨境支付的其他方面,穩定幣的採用也在不斷增加,包括 MoneyGram,該公司已開始提供穩定幣支付功能。2022 年,MoneyGram 開始以 USDC 發送匯款,此後其在該領域的業務能力不斷拓展,包括推出白標數字錢包的入金和出金解決方案 MoneyGram Ramps,以及滿足自身跨境資金管理需求。
MoneyGram 是一家擁有全球數字和現金網絡的金融科技公司。穩定幣將在 MoneyGram 的未來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於我們業務的每一個環節,從 B2B 後台到 B2C 的服務交付方式,再到我們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Anthony Soohoo,董事長兼 CEO,MoneyGram
如今,盡管穩定幣在市場中所佔份額很小,但其關注度卻明顯上升。2025 年上半年,有關穩定幣和支付的新聞稿數量較上年同期增長了 186%,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此前穩定幣整體新聞稿的增長速度,而涉及跨境支付和穩定幣的新聞稿數量更是猛增了 1000% 以上。而且這只是公開推出穩定幣解決方案的公司。
據 BVNK Harmse 稱,支付行業的絕大多數公司都看到了這項技術帶來的機遇,即便他們尚未公開討論。「我認為 95% 的公司都看到了這一點,」他說,「從我們正在進行的對話和潛在合作來看,確實有很多傳統支付公司正在積極投入,甚至是一些你原本認為不會投入的公司。」
1.3 穩定幣支付投資激增
除了老牌企業興趣高漲,資本也持續加碼。盡管整體創投環境趨冷,但穩定幣賽道仍吸金不斷,過去一年大批項目官宣融資。
Conduit 的 Gertman 表示:「投資人看中的首先是回報空間。當他們看到我們的收入增速、業務量曲綫如何快速上揚,就認定我們有機會拿下比今天大得多的市場。」該公司於今年 5 月完成 36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
與此同時,一係列並購也在加速:傳統巨頭希望通過收購迅速補齊自身在該領域的能力。盡管動作頻繁,Stripe 於 2024 年宣佈、2025 年初完成的穩定幣基礎設施公司 Bridge 收購案,仍被普遍視為整個行業「認真對待這項技術」的催化劑。
BVNK 的 Harmse 表示:「它迫使所有人重新審視這一賽道。我們原本就在與多家全球頂級支付公司洽談,這次收購直接把對話節奏加快了好幾倍。」
而在 Airwallex 聯合創始人兼 CEO Jack Zhang 看來,Stripe 此舉的深意不止於此:「Stripe 是敘事高手。他們借這次收購打造了一個超級品牌故事,把穩定幣真正推到聚光燈下,甚至可以說,它助推了今天這場穩定幣熱潮的形成。」
二、穩定幣的跨境支付現狀
穩定幣支付的底層邏輯很簡單:理論上,它在多個維度(速度、可靠性和透明度)都優於現行主流方案。盡管成本方面(出入金承兌)還有待優化,但這取決於流動性的進一步提升。
然而,現實並不只有光鮮。盡管成功案例越來越多,穩定幣支付在落地時仍面臨諸多復雜環節;支付場景的總體規模偏小,也讓部分能力仍在驗證階段。
真正理解穩定幣潛力的關鍵,是回歸用戶視角——客戶根本不關心「穩定幣」這三個字。 用戶壓根不在乎你用了什麼幣。他們在乎的始終是三樣東西:安全、速度、最優價格——三千年沒變過。 ——Farman-Farmaian, Higlobe
因此,穩定幣的真正價值體現在那些能夠「切實、可靠地改善現有支付體驗」的場景。至少目前,這種改善最集中地發生在新興市場。
「只要支付裡出現跨境環節,穩定幣就能大放異彩。」 —— Chris Harmse,BVNK 聯創 & 兼首席商務官
2.1 新興市場:穩定幣的「主戰場」
無論是早期就押注穩定幣的支付基礎設施公司,還是最近才入場的新玩家,觀點都出奇一致:在那些傳統支付體係薄弱的國家,穩定幣不只是「現在最好用的方案」,更是催生出整條「穩定幣跨境支付」賽道的原動力。
OpenPayd 的 Dimitrova 表示:「全球電商平台早就感受到在基礎設施落後的國家收款、放款、留存的痛點。他們一直在後台悄悄尋找替代方案,只是傳統金融機構現在才意識到這一點。」
痛點人群不止想把資金「便宜、快速地搬進來搬出去」,還包括:1)難以獲得國際可用支付工具的企業; 2)深陷本幣波動泥潭的機構和個人。
有些代理商戶連銀行賬戶都開不下來,我們給他們一個 B2B 錢包,用穩定幣結算即可。 ——Luke Tuttle,首席産品與科技官,MoneyGram
然而,新興市場的需求並非鐵板一塊,一個場景的爆發會衍生出更多場景,需求層層外擴。可以確定的是,大量走「冷門通道」的跨境資金流已形成一個可觀且仍在膨脹的市場。穩定幣玩家蜂擁而入,客戶畫像也愈發「高階」。
Conduit 的 Gertman 說:「我們正在服務一家航空公司,他們需要在非洲多國收款,再匯回歐洲總部。只要他們迅速弄清使用場景,就會立刻試水。」
不僅客戶端在「升級」,本地合作夥伴也越來越專業。Orbital 的 Mason 指出:「我們已在當地對接 80–90 種貨幣的出 / 入金夥伴。穩定幣熱潮下,新興市場的合作夥伴正快速專業化。」
2.2 穩定幣支付如何運作: 「穩定幣三明治」及技術架構
在真實支付流程裡,穩定幣只是整個技術棧中的一層,可以把整套架構想象成一塊「三明治」——穩定幣被夾在中間,上下各有多層能力共同完成跨境價值轉移。
在託管層(Custody Layer)穩定幣本身在不同「錢包」之間流轉,這些錢包運行在區塊鏈網絡上。區塊鏈即數字賬本,構成最底層「軌道」。
在託管層之上,是出入金層(On/Off-Ramp Layer),它真正實現用戶「法定貨幣 ⇄ 穩定幣」無縫轉換,是外匯兌換、法幣入金、出金等方案的核心。各家做法差異很大,通常需要對接當地銀行。還需流動性池,確保用戶能隨時把穩定幣換成所需法幣。
合規層(Compliance Layer)KYC/AML 工具與法幣産品幾乎同源,有時直接復用現有係統。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用戶最終看到的 App、網頁、API、嵌入式界面等,把上述四層全部封裝起來,讓「跨境秒到」的體驗只剩一次點擊。
2.3 「穩定幣三明治」模型
盡管細節上存在差異,目前穩定幣跨境支付的常規做法通常被稱為「穩定幣三明治」(stablecoin sandwich)。這一術語最早由 Fireblocks 支付與網絡高級副總裁 Ran Goldi 於 2021 年提出。
在傳統代理行模式中,跨境支付需通過本地銀行—國際銀行—收款本地銀行的鏈條,並在途中完成貨幣兌換;而「穩定幣三明治」則把流程簡化為:
- 先將發送端(Sending)法幣兌換為穩定幣,
- 再通過區塊鏈完成國際轉移,
- 最後在接收端(Receiving)把穩定幣兌換為目標法幣。
這種做法在某些市場極具吸引力,因為它顯著降低了代理行體係的復雜度。
Orbital 的 Mason 舉例說明:「在傳統支付路徑,向新興市場付款時,一筆交易可能涉及六方機構。假設我的代理行是 Sberbank,其底層又是 J.P。 Morgan,這條鏈路上已有三家銀行需履行監管義務;而收款端可能還有三家。由於目的地是哥倫比亞,每家機構都要求對該筆付款有可見性,再加上各銀行營業時間不一,結果錢可能在係統裡滯留兩周,收款人仍未收到。」
若付款用於易腐商品或其他時效性強的商品與服務,這種延遲尤為致命,最終給當地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摩擦,限制其增長空間,也成為其國際化的障礙。「穩定幣三明治」省去了這條冗長的鏈條,但仍要求鏈兩端的機構或個人願意且能夠迅速完成法幣與穩定幣之間的兌換。起初這是一大挑戰;隨著穩定幣在多個新興市場受到關注,當地對穩定幣的需求上升,為這類交易提供了更好的流動性。
Mason 補充道:「盡管某些市場的本地銀行並不以技術見長,我們已能看到『可執行匯率的穩定幣三明治』能力正在增強。比如,有人給我歐元,我會立即在歐洲流動性方實時買入 USDT,再在墨西哥實時賣出 USDT,並通過我的墨西哥銀行夥伴把墨西哥比索匯出。全過程可在 5–10 分鐘甚至更短時間内完成。在我看來,這就是跨境支付領域的『黃金蛋』。雖然仍取決於新興市場的能力,但大家都在快速追趕。」
快速、低價的穩定幣支付能否真正落地,關鍵取決於「出入金貨幣承兌」環節的效率,而「最後一公裡」尤為致命。這也意味著在法幣世界根基深厚的機構更容易轉身入局。
我們從傳統金融起家,已經搭好了收款與付款的『首末段』法幣通道——這些通道仍是整個流程不可或缺的。現在我們只需在中間段引入新技術,把支付做得更快、更精簡。 ——Dimitrova, OpenPayd
不過,最後一公裡並非永遠必需。隨著穩定幣用途擴張,越來越多人希望直接收穩定幣,而非再兌回法幣。Fireblocks 的 Shaulov 透露:「我們已經看到『三明治』有一邊開始消失。」 這種交易被稱為「開放式穩定幣三明治」,有人認為它最終會佔主流。
Sling Money(一家面向消費者的穩定幣匯款公司)聯創& CEO Mike Hudack 直言:「人們得慢慢接受一個現實:有一天,大家不再進、出金,鏈上的就是錢本身。沒人再關心底層,你的 Visa 借記卡其實就是錢包裡的穩定幣或代幣化存款在驅動。」
然而,這一天何時到來尚無定論。雖然「開放式三明治」已在某些場景出現需求,但多數人認為未來幾年内,整個市場的首末段法幣通道不會消失。
Dimitrova 總結:「未來數年,法幣與穩定幣之間的互操作性需求仍將存在。」
三、數據中的機遇
量化穩定幣跨境支付的當前市場規模並不容易:雖然公開可查的穩定幣交易總量存在,但具體有多少用於跨境支付並不清晰。
Visa 與 Allium 的數據顯示,2024 年所有區塊鏈上所有穩定幣的交易總量約 5.7 萬億美元,交易筆數 13 億筆。2025 年僅上半年就已達約 4.6 萬億美元、交易筆數 10 億筆,全年數字預計大幅高於去年。然而,這些交易中絕大多數屬於交易場景的資金騰挪,因為投資者常在買賣高波動加密貨幣之間把穩定幣當作「穩定停泊港」。
頭部企業的内部數據更能反映細分市場規模。據 Harmse 透露,BVNK(被視為該領域最大玩家之一)年處理量約 150 億美元,其中約一半來自 B2B 支付——這也是跨境支付中最大的細分。Gertman 表示,Conduit 的年化交易量為 100 億美元,公司估計這約佔全球 B2B 穩定幣跨境支付市場的 20%;Orbital 公佈的年化規模則為 120 億美元。
3.1 穩定幣在跨境支付中的可及市場(TAM)
FXC Intelligence 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跨境支付總規模(含批發業務)約 194.8 萬億美元,其中非批發部分為 40 萬億美元。目前穩定幣在跨境支付中的實際規模仍停留在「數十億美元」量級,佔整體市場不足 1%。但其可及市場(TAM)遠高於此。
Paxos 的 Kendall 指出:「現在穩定幣總市值約 2500 億美元——這根本不算什麼。一旦全面放量,我相信會是像我們這樣受監管的機構與萬億美元級資金方合作的結果。」
要框定穩定幣跨境支付的可及市場,必須聚焦各家公司報告資金流動的區域:新興市場。Orbital 的 Mason 總結:「全球利潤最厚的環節,正是資金流下面三個資金通路。在這些通道上,傳統交易銀行賺得盆滿缽滿,費率不透明、到賬慢,痛點極大:
- 從發達市場流向新興市場;
- 從新興市場流向發達市場;
- 新興市場之間的互流。
這一機遇同樣體現在 Fireblocks 自身的業務版圖之中。Shaulov 表示,公司當前主要服務的區域通道包括:拉美與美國、歐洲之間的雙向流動;非洲與歐洲以及部分美國之間的雙向流動;以及亞太地區與美國、歐洲之間的往來。
據此,一個合理的框架是將穩定幣的主要機會鎖定在 G20 以外的市場,其次才是 G10(比利時、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荷蘭、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以外的市場。
因此,我們把」非 G20 市場「作為基準可及市場(base TAM),把」非 G10 市場「視為樂觀可及市場(upside case)。在這一框架下,穩定幣跨境支付的基準可及市場規模目前為 16.5 萬億美元,覆蓋非批發市場總額的 41%;而樂觀可及市場規模則達到 23.7 萬億美元,佔非批發市場的 59%。
按細分場景來看,B2B 無疑仍是最大的機會,這一點在法幣跨境支付中同樣成立;不過,G10 與 G20 之間的差異,導致基準情景與樂觀情景出現了顯著落差。
中國雖屬於 G20 而非 G10,卻是最主要的資金輸出國之一,因此成為樂觀情景的關鍵貢獻者。除中國外,還有一些國家顯著擡高了特定場景的 TAM。以 C2C 匯款為例,基準與樂觀情景的差距最大,因為 G10 並不包含 G20 中的核心 C2C 輸出國——除中國外,還有沙特阿拉伯、俄羅斯、阿聯酋和印度。
然而,盡管目前新興市場仍是主要可及市場,情況未必永遠如此。BVNK 等部分參與者已發現,其他市場也開始貢獻少量流量。
BVNK 的 Harmse 說:「我們觀察到『東—西』方向的流動,例如從香港匯往美國有時也很困難,即便兩地金融基礎設施已相當完善。我們很多業務量其實來自全球企業間的 B2B 付款,而這些交易裡未必總有新興市場參與。」
3.2 C2C 支付穩定幣潛力最高的地區
全球層面的機會已給出大致輪廓,若按區域細分,則更能看清穩定幣在跨境支付中的具體落點。
在為金融穩定委員會(FSB)《跨境支付年度進展報告》提供零售定價數據、用以監測 G20 跨境支付路綫圖進展的過程中,FXC Intelligence 測算了全球各區域通道上不同支付類型的平均成本與時效。通過對價格與速度進行映射,即可判斷哪些通道為穩定幣支付提供了最大機會。
在 C2C 領域,以下區域因兼具高平均成本與慢平均時效而尤為突出:
-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内部跨境匯款;
-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中東與北非(MENA);
-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 北美;
- 撒哈拉以南非洲→ 歐洲與中亞。
然而,也有一些通道的 C2C 支付目前對穩定幣的潛力較低,原因在於其成本已很低或極低,且速度處於平均水平甚至較快。這些通道包括:歐洲與中亞内部的跨境匯款、歐洲與中亞向南亞的匯款,以及北美向南亞或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的匯款。
從全球平均匯入數據來看,撒哈拉以南非洲整體潛力最高——平均成本極高、平均速度極低;南亞作為 C2C 跨境匯款的收款地,則潛力較低。
3.3 B2B 支付穩定幣潛力最高的地區
不過,如果將 B2B 與 B2C 支付的數據合並來看,情況會略有不同——由於具體通道不同,成本和速度可能差異很大。就跨境支付而言,穩定幣潛力最高的區域通道包括:
- 撒哈拉以南非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
- 撒哈拉以南非洲→ 東亞與太平洋地區
-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内部通道
與此同時,極少數區域通道的潛力非常低:
- 歐洲與中亞地區内部的支付,機會最低;
- 南亞與北美之間的支付;
- 東亞與太平洋地區→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的支付;
- 中東和北非(MENA) → 北美地區的支付。
從全球範圍來看,歐洲和中亞作為 B2B 與 B2C 跨境穩定幣支付的收款市場,當前潛力最低,盡管個別國家可能存在例外。相比之下,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由於成本高、速度慢,反而擁有最高的平均收款潛力。
四、市場上主要的穩定幣
盡管市面上可以買、持、交易的穩定幣五花八門,但並非所有都適合跨境支付。原因部分在於設計:儲備資産的性質、透明度水平;部分在於流動性——該幣種是否有足夠多不同貨幣對手盤;以及能否被穩定地集成到自動化技術流程中,並可隨時兌換成所需法幣。
穩定幣真正重要的只有兩點:流動性——足夠多不同貨幣的人參與;以及不會宕機的 API。 ——Farman-Farmaian, Higlobe
不同需求催生了不同主體自行發行穩定幣。在專注跨境支付的場景裡,壓倒性多數都與美元掛鈎。最知名的當屬 Tether 的 USDT 與 Circle 的 USDC,兩者市值最大;此外也有流通量較小、但因發行方背景而備受關注的幣種。
PayPal 的 PYUSD 規模尚小,但憑借可在 PayPal 多款産品(包括 Xoom 匯款及 PayPal 結賬)内通用,已實現穩步增長。Ripple 去年推出 RLUSD,主要用於其自有區塊鏈網絡;該網絡長期通過加密資産 XRP 支撐其跨境支付業務。最新入局的是 Paxos 新加坡分部 11 月發行的 Global Dollar(USDG),該幣旨在符合多地區穩定幣監管框架,並成為其新近上綫的」Global Dollar Network「支付網絡的核心。Stripe 旗下的 Bridge 也推出 USDB,專用於其跨境支付解決方案。與其他幣種不同,USDB 不面向散戶交易,僅作為 Bridge 内部結算代幣使用。
4.1 哪些穩定幣主導市場?
即便在支付領域,穩定幣種類繁多,但 USDT 和 USDC 仍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合計市值超過整個市場的 80%。USDT 體量仍然明顯更大,因此成為部分服務商的首選;而 USDC 的規模也足夠大,足以成為許多合規機構的首選。
二者的儲備構成存在關鍵差異,可能引發一些顧慮:USDT 在少數儲備中納入了比特幣、貴金屬等非傳統資産;USDC 的儲備則僅由美國本土銀行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構成。再加上 USDT 的儲備託管在離岸機構,且透明度報告的發佈頻率較低,導致一些美國金融機構對其敬而遠之。不過,業内多數機構並不介意使用 USDT,且由於其流通量巨大,在某些場景下仍是必需的。
Orbital 的 Mason 表示:「我個人認為,Tether 隨時都有足夠資金儲備支撐 USDT 流動性。」
4.2 不同區塊鏈的差異
穩定幣雖是技術核心,但其運行的區塊鏈「軌道」同樣關鍵;不同鏈的能力差異,直接影響它們在支付場景中的適配度。
對於 Circle 來說,其 USDC 並不局限於跨境支付,而是面向多種用途,因此公司一直力推在盡可能多的鏈上原生發行,目前已覆蓋 23 條鏈。Circle 的 Chandhok 表示:「我們構建了強大的基礎設施,可以在這些鏈上發行穩定幣,並在鏈間管理流動性。」然而,盡管覆蓋面廣,USDC 的流通量仍集中在少數幾條鏈上:以太坊(Ethereum)佔 63%,其次是 Solana,僅佔 12%。
USDT 同樣重倉以太坊,約 40% 的流通量位於該鏈;雖然佔比低於 USDC,但由於 USDT 總發行量更大,因此在以太坊上的實際數量反而更多。不過,USDT 的最大份額在 TRON,佔比約 51%。Circle 此前曾在 TRON 上發行穩定幣,但 2024 年初決定退出,理由是監管與合規方面的擔憂。
盡管使用特定穩定幣進行跨境支付的公司並不會自動被限制在單一區塊鏈上,但它們往往會選擇數量相對有限的區塊鏈。原因在於,每一條區塊鏈不僅需要單獨集成到其内部係統,還各自擁有不同的運行邏輯與技術標準;若不得不在多條鏈之間轉移穩定幣,流程中便可能産生摩擦。
在受主要跨境支付穩定幣青睐的區塊鏈中,大致可分為兩類:Layer-1 與 Layer-2。Layer-1 是底層主鏈,Layer-2 則構建在 Layer-1 之上,通常用以提升速度並降低成本。
從「總鎖倉價值」(TVL)來看——即某條鏈上所有數字貨幣(既包括穩定幣,也包括其他加密資産)的總價值——以太坊遙遙領先,其次是 Solana。然而,兩條鏈在可處理的交易數量以及單筆交易成本上存在顯著差異。
以太坊的交易速度相對緩慢:已報道的最大值約為每秒 62 筆(TPS),理論上限約 119 TPS(這一數字僅為粗略估算,現實中因網絡摩擦幾乎難以真正達到)。相比之下,Solana 已實現的最高 TPS 約為 2,900,而理論上限被認為高達約 65,000。作為參照,Visa 在 2024 財年的平均 TPS 約為 9,600。
兩條鏈在轉賬成本上的差異更為明顯。平均手續費隨時間與日期大幅波動,直接影響企業的基準成本。Token Terminal 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以太坊的平均交易手續費(即「Gas 費」)介於略低於 0.4 美元到 8 美元以上;而 Solana 的最高值僅略高於 0.03 美元,最低則不足一美分。
盡管以太坊相對昂貴且交易上限較低,其代幣標準卻得到廣泛支持,這意味著即便不直接使用 Layer-1,市場也仍有需求在以太坊的某個衍生版本上進行資金流轉。因此,多條 Layer-2 鏈應運而生,例如 Base 與 Arbitrum-One。它們不僅具備更高的最大 TPS 和更低的平均手續費,還提供多種面向支付的友好特性,對部分服務商極具吸引力。
4.3 關鍵穩定幣的使用方式正在如何演變
雖然 USDT 的發行量大於 USDC,但來自以太坊區塊鏈的交易數據顯示,兩者在用法上存在差異。
盡管 USDT 在以太坊上的流通量比 USDC 高出逾 60%,兩者的交易筆數卻接近得多;自 2024 年末以來,USDC 的交易量僅略低於 USDT。
與此同時,自 2024 年 11 月以來,USDC 在區塊鏈上的交易總額(即通過該穩定幣實際轉移的價值)已反超 USDT,且這一差距在今年上半年顯著拉大。
目前尚不清楚推動這一趨勢的具體原因,可能涉及多重因素。不過,支付行業對穩定幣的興趣日益濃厚,而該行業中的許多參與者明顯偏好 USDC,這或許至少起到了部分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0 年以來,USDC 的平均單筆交易金額始終高於 USDT,這表明至少在以太坊區塊鏈上,人們更傾向於用 USDC 轉移大額資金。但這並不意味著 USDT 不被用於高額轉賬——兩者的平均交易金額都在數萬美元以上——但確實反映出兩種穩定幣在典型應用場景上的差異。
五、穩定幣跨境支付的主要參與者
要想勾勒出穩定幣跨境支付賽道的核心玩家圖景,是一項頗為復雜的任務:該領域公司數量龐大,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小型公司湧現;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TradFi)機構也在將這項技術納入自身業務。我們嘗試用下圖呈現當前市場的整體面貌。這張圖並非窮盡所有涉足穩定幣的企業,而是聚焦活躍於該領域、規模或大或小的關鍵角色。
盡管 BVNK、Fireblocks 與 Bridge 等公司在穩定幣跨境支付的多個環節均有涉獵,業内仍可細分為若幹關鍵賽道:
1. 穩定幣發行與白標發行服務:既有自行發行穩定幣的企業,也有向他人提供白標發行解決方案的公司。
2. 白標支付基礎設施(B2B2X):越來越多服務商為行業内部其他參與者提供白標支付能力。它們的模式從「交鑰匙」完整網絡,到僅為主流支付機構的現有網絡圖做功能增強,不一而足;這些方案並不直接面向終端用戶,而是為其他支付服務商「賦能」。
3. 面向企業的 B2B 支付:大量公司直接以穩定幣為企業提供 B2B 付款服務,其客戶規模差異顯著。
4. 薪資與承包商付款:包括代發薪資、向承包商付款的服務商,以及為接收此類款項的自由職業者提供配套支持的公司。
5. 消費者匯款:同樣不可避免地,還有聚焦個人消費者匯款場景的服務商。
6. 穩定幣收單:既有幫助商戶接受穩定幣支付的組織,也有少量公司提供穩定幣預付卡及數字錢包的發行解決方案。
六、關鍵機遇與應用場景
盡管新興市場是穩定幣跨境支付機遇的核心焦點,但參與者的類型之廣,正反映出越來越多樣化的應用場景正在湧現,其中一些場景彼此衍生、相互促進。
6.1 即時結算
在眾多穩定幣帶來的優勢中,「即時結算」被本報告採訪的多位受訪者反復提及,主要原因在於它與當前跨境支付中普遍採用的結算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來自 Conduit 的 Gertman 解釋道:「現有機構今天之所以能做到『即時支付』,是因為它們在兩端都預先儲備了流動性。如果你今天從巴西向歐洲匯款,作為客戶你可能感覺這筆錢瞬間就到賬了。但在底層,實際上有一筆歐元資金早已躺在歐洲的賬戶裡,等待分發給客戶;或者歐洲銀行提供了透支額度。」
這種傳統跨境支付機構常用的做法,通常依賴於預先注資的「往賬」(nostro)與「來賬」(vostro)賬戶——即國内銀行在境外代理行開立的外幣賬戶,對國内銀行而言叫「往賬」,對境外代理行而言則叫「來賬」。
人們常把穩定幣比作「數字化的往賬」。當你使用穩定幣時,無需再為預融資耗費精力。 ——Nikhil Chandhok,首席産品與技術官
這種資金結算的方案是「淨額結算」(netting):將多筆交易的清算合並處理,公司只需補足應付與應收之間的差額即可。這種方式能顯著減少企業必須預留的運營資金,而穩定幣更進一步,實現每筆交易的即時結算。
你無需預估對方流動性,也不必預測需求,只要發起交易即可,因為 A 國的甲方與 B 國的乙方共享同一條賬本。 ——Chandhok, Circle
對行業參與者而言,這意味著運營所需營運資金大幅降低。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舉例:「有了即時結算,我不用再凍結 100 萬美元,只需留 1 萬美元即可,因為 Mastercard 知道他們可以瞬間從我的賬戶裡劃款——我們當前的營運資金佔用為零。」
Farman-Farmaian 認為,隨著越來越多機構採用該模式,連鎖效應將更為深遠。「目前全球被鎖在預注資賬戶裡的數萬億美元,將在未來五年内被釋放出來,」他說,「我不知道這些錢最終流向何處,但如果市場效率呈指數級提升,真正的金融創新就會發生。」BVNK 的 Harmse 直言:「預融資是支付領域 25 年來一直未能有效解決的大難題。」他將此定義為「一個技術層面的頑疾」。
然而,即時結算也存在潛在弊端:沒有延遲意味著無法在過程中撤銷交易。Fireblocks 的 Shaulov 指出:「當年 SWIFT 被黑,80% 的資金得以追回,是因為清算耗時三天,德意誌銀行的分析師有時間回滾;可一旦穩定幣錢包失控或轉錯地址,由於結算即時且最終性不可逆,就很難再追回。」
與此同時,無需預留準備金的特性已吸引部分企業將穩定幣納入財庫管理,MoneyGram 便是其中之一。但並非所有人都已信服:Wise 目前仍在觀望該技術,尚未將其用於財庫運作。
6.2 美元的獲取
雖然「即時結算」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市場,但穩定幣最引人注目的用例之一——也是其大規模採用的主要驅動力——在於:像 USDC 或 USDT 這樣的穩定幣,本質上是美元的數字化形態。又由於它們並非真正的美元現金,全球許多希望規避本幣劇烈波動的人反而更容易持有它們。
Orbital 的 Mason 以阿根廷為例解釋:「如果你在阿根廷,你不願意持有比索;又因當地法規,可能無法直接持有美元,但你又想要美元敞口,於是就會去持有穩定幣。」
土耳其同樣被頻繁提及。2024 年 Chainalysis 的研究顯示,土耳其人均穩定幣持有率全球最高,當地購買量相當於 GDP 的 4%。Paxos 的 Kendall 說:「土耳其通脹高企,人們拿到工資後想立刻換成美元。通過銀行換匯既貴又麻煩,於是他們用 Tether。但他們並不知道那是 Tether,只是把它當作更便宜的美元存在加密錢包裡,而非銀行賬戶。」
我們可能低估了穩定幣為全球用戶提供的美元敞口程度。通過穩定幣對美元的需求,就像是我們剛剛擰開的水龍頭。 ——Luke Tuttle,首席産品與技術官,Money Gram
他將穩定幣形容為「把對美元幾乎無限的需求民主化」,Circle 的 Chandhok 也持相同觀點,把能夠獲得美元銀行服務稱為「一種超能力」。
「西方人並不理解這一點,」他補充道,「對許多企業,特別是跨境業務來說,要拿到美元銀行賬戶非常困難,要獲得有競爭力的外匯匯率也很難。全球各地的美元穩定幣兌換、出入金通道等加密基礎設施,替他們解決了這些問題,而無需依賴傳統銀行。」
然而,需求進一步加速的另一推手,是「遠程服務專業人士」這一在疫情中崛起的市場。
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說:「出現了一批高薪、但居住在海外的人士——他們不是環遊世界工作的歐美富人,而是當地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群人,為歐美公司遠程工作,收入介於本地工資和美國工資之間,遠高於本地水平。」
他的公司為新興市場中的承包商和企業提供美元收款賬戶,但關鍵之處在於:資金一直以穩定幣形式保留,直到用戶需要消費時才即時兌換並通過本地支付網絡(如巴西 PIX)完成支付。「就像空中有一台 ATM,她隨時可以把錢取出來,立即到賬。」他解釋說,這種隨時隨地可用的流動性,而不是按月批量兌換成本地貨幣,徹底改變了用戶「與金錢的關係」。
想把資金以穩定幣形式持有的,並不只是個人。對於經常進行跨境交易的新興市場企業而言,將收到的資金全部或部分保留為穩定幣同樣具有吸引力。Orbital 的 Mason 解釋:「有些公司只想在 USDT 或 USDC 的世界裡運作。他們不想要墨西哥比索,更願意持有穩定幣,因為接下來還要向其他人付款;或者只兌換其中一部分,用來發工資即可。」
6.3 B2C 支付與穩定幣下發(pay-outs)
與「以美元計價持有穩定幣」需求激增相對應的另一面,是「以穩定幣進行跨境付款」的能力。Fireblocks 的 Shaulov 指出,這已成為相當普遍的用例:假設你在哥倫比亞有 IT 承包商為歐洲或美國公司工作,他們往往更願收取穩定幣,而非本地銀行電匯。
越來越多的市場平台和支付服務商已將穩定幣付款納入産品棧。全球規模最大的付款處理商之一 Worldpay 最近也上綫了該功能。BVNK 的 Harmse 表示:「實際上是商戶需求在推動 PSP 思考:『嘿,我們的付款棧裡還能加點什麼?』」他補充說,穩定幣在新興市場的日益普及,是這一興趣激增的關鍵推手。
「現在你擁有了一項新的支付技術,新興市場的用戶正在提出需求——無論是零工經濟平台希望收款,還是市場平台需要向用戶或賣家付款。」盡管付款場景多種多樣,Triple-A 的 Barbier 認為,用穩定幣向内容創作者付款尤其具有潛力。「穩定幣的美妙之處在於,即使極小額也能經濟可行地到賬,」他說,「例如,一位遊戲玩家或内容創作者只賺了一美元,也能真正收到——因為用穩定幣轉賬,成本幾乎為零。」
6.4 B2B 支付與貿易融資
盡管 B2C 支付備受矚目,也確實為眾多參與者帶來巨大潛力,但若論資金體量,仍遠不及 B2B 支付。BVNK 的 Harmse 指出:「B2C 可能佔據了不成比例的曝光時間,但真正的大流量其實發生在 B2B 端。」
這裡的採用同樣呈現連鎖反應:一個市場裡的某個用例會催生更多用例。
Conduit 的 Gertman 舉例說,一些以進口為主的新興市場企業為了規避與法幣美元相關的外匯管制,選擇以穩定幣持有資金,隨後便希望用這些穩定幣餘額進行更多交易。「我們正是為他們提供這樣的服務,他們非常興奮。因為原本向中國的付款,對全球很多國家來說,通常需要三、四、五個工作日,我見過最長拖到七天的。而用穩定幣支付,幾分鐘就能到賬,雖然未必絕對瞬時,但速度極快。」
我們開始看到一些與 Web3 毫無關係、與技術行業也毫無瓜葛的企業,開始用 USDT 或 USDC 進行支付。 ——Eric Barbie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Tripple A
Fireblocks 的 Shaulov 也認為,本地持有的穩定幣數量上升,是推動 B2B 跨境支付採用該技術的關鍵因素。 「如今在哥倫比亞已有充足的穩定幣,當地進口商從香港進貨時,資金調撥方式就是:香港或中國内地的出口商更願意收 USDT,「他說。」由於流入量大,在哥倫比亞用比索買 USDT 反而更便宜,於是順勢進入了貿易融資場景。」
這一現象最終讓該技術滲透到與早期採用行業毫無關聯的領域,為服務商創造了新的機會。Triple-A 的 Barbier 舉例:「一些大型快消品公司收到非洲分銷商的反饋:『我們很難取得美元來付款給你們,但可以輕松拿到穩定幣——能否改用穩定幣結算?』 這些巨頭自然不願直接處理加密資産,於是 Triple-A 就派上用場。」
6.5 全天候結算
雖然在工作日銀行營業時間内,速度在許多地區不成問題,但一到周末,即便是發達市場也會面臨挑戰,尤其是結算環節。「對部分企業而言,能在周末和節假日 24/7 結算,影響巨大,」Triple-A 的 Barbier 表示。「例如在匯款行業,他們需要與出金合作方預先墊資,如能在周末和銀行假期實時轉賬,將顯著改善營運資金頭寸。」
這正是 MoneyGram 決定用穩定幣管理自身財庫的關鍵動因之一。在某些市場和場景下,借助穩定幣,可以更快地在不同貨幣之間進出。我們經常需要把資金調往特定市場,並預測某一時間段所需的貨幣量,碰到周末銀行通道關閉時,穩定幣就能讓我們全天候運作,更頻繁地結算和換匯。 ——Tuttle, MoneyGram
這一優勢同樣惠及支付行業的其他環節,包括發卡項目。發卡機構 Highnote 最近就專門採用穩定幣方案,以解決非營業時間的結算難題。「在全球支付體係裡,無論是卡組織還是 Highnote 這類項目,都要為周末預存四天的保證金,預墊資是個老大難,」
BVNK 的 Harmse 說。「終極目標是把整個卡組織結算流程搬到鏈上——從發卡行、處理器,到 Visa、收單行,再到商戶——用技術解決預墊資問題,而不再強迫各方把資金長期鎖在賬戶裡做風險緩釋。」
6.6 信用卡的替代方案
與此同時,一個正在某些市場浮現的潛在應用場景,是用穩定幣取代信用卡支付,尤其是在支付成本高昂的地區——例如美國,交換費(interchange fee)問題尤為突出。據信,這正是一些美國公司在《GENIUS 法案》通過後考慮推出自有穩定幣的關鍵因素之一。亞馬遜尤其被曝正在探索發行自己的穩定幣,供用戶持有並用於在綫購物,從而避免這些交易所産生的交換費。
在這種情境下,穩定幣實際上將取代銀行信用卡。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這一前景。
Airwallex 的 Jack Zhang 表示:「我仍然很難理解消費者為何願意持有穩定幣。我用 AmEx 拿了不少獎勵,Apple Pay 一刷就行。Apple 會支持穩定幣嗎?所有收單機構會一夜之間接受穩定幣嗎?我認為這是一個可能 5 到 10 年後才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的趨勢。」
但 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持不同觀點,稱公司已看到相關迹象。他指出,相比刷卡,二維碼支付成本更低,促使商家通過贈送額外飲品或食品等方式來鼓勵消費者使用。「我們相信穩定幣將侵蝕銀行卡的使用,」他說,「這已經在一些綫下、無退款、無換貨的邊緣零售場景中發生。」
6.7 C2B 商戶收單
如果穩定幣想從銀行卡手中搶佔份額,企業就必須能夠接受以穩定幣付款。某些公司正是圍繞這一點建立業務——通過簡化流程,讓那些不想直接接觸穩定幣或其他加密資産的商戶也能輕松接入。
Triple-A 的 Barbier 舉例說,公司最初的理念是」讓商戶能向 5 億持有穩定幣或數字貨幣的用戶銷售商品,但最終仍以美元或歐元結算到他們的銀行賬戶。我們的商戶之所以選擇我們,是因為他們資産負債表上從不真正持有數字貨幣。
BVNK 則在「過去兩三年」就推出了穩定幣收單産品。Harmse 表示,雖然此前該産品在垂直領域相對小眾,但最近已開始「加速滲透」。「受理端是一只沉睡的巨人。它曾是一個非主流用例,只有深入電商才能上規模。」他說,近期增長部分得益於穩定幣在關鍵市場的普及。「我們已看到:由於阿根廷用戶手上有穩定幣,他們就想去消費,於是出金場景反過來帶動了入金需求。」
這一增長還得益於幾項最新進展,包括 Shopify 在其平台上新增穩定幣收款功能,以及行業對加密技術整體態度的扭轉。
與穩定幣、加密資産掛鈎的聲譽風險正在消退,說服商戶變得更容易;與此同時,終端用戶的實際採用率也在迅速攀升。希望接受穩定幣付款的需求正快速增加。 ——Barbier, Triple-A
雖然來自發達市場的用戶因高消費能力而佔據可觀比例,但大多數交易仍來自新興市場用戶——他們在使用傳統支付工具進行國際支付時常常受阻。
「沒有欺詐風險,也沒有拒付風險,因此相比信用卡——尤其是在跨境場景、面向新興市場銷售時——接受穩定幣更安全。」Barbier 舉例稱,奢侈品電商平台 Farfetch 正在使用 Triple-A 的穩定幣收款服務。「奢侈品在卡組織眼裡是高風險品類;如果你身在肯尼亞並想付款,卡網關多半會因擔心拒付而直接拒絕卡片。於是這位肯尼亞用戶的唯一選擇就是用穩定幣向國際商戶付款——這正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與其他許多穩定幣場景一樣,這一用例尚未在全球範圍内普遍出現需求,部分人對其發展潛力仍持懷疑態度。Airwallex 的 Jack Zhang 表示:「我尚未看到主流人群願意持有穩定幣,除非他們能把錢花出去;而目前只有 Visa 和 Mastercard 擁有足夠強大的網絡效應,能夠發行基於穩定幣的卡片供消費。我還沒有看到『隨處可花』的廣泛普及。或許存在一些封閉場景的用例,但封閉渠道已經存在二十年了。」
6.8 穩定幣借記卡
最後,盡管穩定幣被視作銀行卡的替代方案,許多穩定幣錢包仍自帶虛擬或實體卡片,通常允許用戶在電商平台和綫下零售端直接花掉錢包餘額。
這催生了一個不斷擴張的多市場卡項目市場,Bridge、Rain、StraitsX 等供應商均提供此類解決方案,並成為面向消費者品牌核心産品的一部分。 目前,這類項目的客戶類型多樣:很多是圍繞穩定幣提供服務的機構,如面向個人或企業的賬戶産品,通常附帶充值和提現功能;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法幣主導品牌希望加入穩定幣能力,而卡片項目為用戶提供了熟悉且便捷的入口。
七、穩定幣支付應用待克服的挑戰
盡管我們能夠在上面看到諸多穩定幣支付在現實場景中的應用案例,但是這依然是基於當前 2500 億穩定幣供應市場初期的一番景象。試想在未來的幾年中,穩定幣供應量達到了 2 萬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克服什麼樣的挑戰?
首當其沖的,必然是與傳統支付路徑的融合或互補,這就回到了穩定幣是否具有價格成本優勢的問題。其次是大體量支付場景的呈現,市場是否有足夠的流動性做支撐。然後回到合規問題,如何解決傳統公司進入穩定幣支付的疑慮?
7.1 穩定幣的價格成本優勢
在價格層面,有人聲稱穩定幣天生就比現有跨境支付係統便宜,但實際情況更為復雜。現有證據表明,目前穩定幣在某些市場確實更便宜。然而,由於當前參與者規模遠小,且部分企業仍在用補貼獲客,尚不清楚隨著市場發展這一成本優勢能否在所有地區持續——抑或規模擴大後能否進一步降低成本。
對於像面向消費者的 Sling Money 這類企業而言,目標仍然是持續壓低價格。「我們要把匯款費用壓到近乎零,並讓整個流程極簡,」Sling Money 的 Hudack 說。「無論是你坐在我旁邊還是遠在 3000 英裡外,我都應該只需輕點幾下就能免費或幾乎免費地把錢發給你。穩定幣讓這成為可能:這是一次真正的底層技術變革。」
不過,這一目標與法幣平台 Wise 不謀而合。Wise 是全球匯款與支付巨頭,其 CFO Emmanuel Thomassin 並不認為穩定幣能在其重點市場壓過 Wise。「現實是,在大多數綫路上,用穩定幣匯款目前仍比直接用 Wise 貴,」Thomassin 表示。「當然,對於某些被傳統金融機構視為『高風險』的貨幣通道,可能存在例外;同樣,在面臨惡性通脹、貨幣持續貶值的市場,該技術或具優勢。」
穩定幣對某些市場很好,但並非通吃;在流動性較強的市場裡,差距正逐漸縮小。 ——Chris Harmse, BVNK
與此同時,另一些從業者認為現狀是「混合」的:並非在所有通道都更便宜,但在某些穩定幣的通道確實帶來了好處。OpenPayd 的 Dimitrova 表示:「我沒辦法斷言所有通道、所有時候都更便宜。但在我們觀察到存在優勢的通道裡,大多數時候確實效率更高。」
我們自行做的調研也印證了這種差異。我們選取了 3 家基於穩定幣的供應商,在主要通道上比較其「銀行到銀行」個人匯款的成本,並與同期非穩定幣服務商的匯兌報價數據做對比。結果發現:
- 在不少通道裡,確實有某家穩定幣方案比非穩定幣平均價更低;
- 但並非所有通道的穩定幣平均價都低於非穩定幣平均價;
- 僅有極少數通道的穩定幣平均價低於「最便宜非穩定幣玩家」的平均價;
- 總體看,新興市場通道更可能出現穩定幣價格佔優的情況。
這一點也與白標服務商的觀察一致。
隨著交易量上鏈,成本大幅下降。在一些冷門(Exotic)市場,傳統渠道依舊又慢又貴,穩定幣方案在不少情況下已經持平甚至更有優勢。眼下,它幾乎能和歐元兌美元這類超大型流動性市場一較高下——雖還未完全等同,但已非常接近。 ——Chris Harmse, BVNK
7.2 穩定幣成本的構成
對消費者匯款服務商而言,如何向客戶披露使用穩定幣的費用結構,各家做法差異很大。有的沿用傳統法幣服務商的報價方式,把費用拆成「匯率加價 + 手續費」;另一些則把價格分解得更細,直接對應跨境穩定幣支付的各個環節成本。
簡言之,穩定幣跨境轉賬成本分三段:
- 入金(On-Ramp)成本:把發送國貨幣換成穩定幣;
- 鏈上轉賬成本:把穩定幣在區塊鏈上發送到收款國;
- 出金(Off-Ramp)成本:把穩定幣換成收款人的本地貨幣。
鏈上轉賬本身若選對區塊鏈,費用極低——這也是「穩定幣更便宜」這一說法的主要來源。然而,真正的成本大頭落在「入金」與「出金」兩端。過去,這兩步效率低、價格高,常常讓「超低成本」的宣傳落空。
「最後一公裡必須又快又便宜,最好即時到賬。但直到不久前,這一步其實非常低效。」Conduit 的 Gertman 解釋道,症結在於多數公司只能依賴交易所完成出金,「交易所幾乎是唯一能直接把穩定幣換成當地法幣的通道」。我們的研究發現,使用交易所的費率往往與傳統匯款商持平甚至更高,成為穩定幣降價的攔路虎。
如今,越來越多公司開始與本地銀行合作,把入 / 出金環節做得更快、更便宜、更透明。
「我們現在直接對接本地銀行,流動性更充裕。」Gertman 舉例:Conduit 與巴西銀行 Braza 合作,用戶以巴西雷亞爾(BRL)發起付款後,立即鑄造成錨定 BRL 的穩定幣 BBRL;隨後鏈上兌換為錨定歐元的穩定幣,幾乎瞬時完成;最後銷毀歐元穩定幣,將歐元直接打到收款人賬戶。整套流程 120 秒,端到端兩分鐘。
即時結算還省掉了維護資金池的成本,許多人認為這是實現低價的關鍵。
「與傳統資金流動相比,環節更少:區塊鏈本身就是賬本,無需維護集中賬本;客戶端軟件直接鏈上交互。」Sling Money 的 Hudack 說。但他也承認,ACH 或 RTP 這類法幣通道的「最後一公裡」費用「和大家一樣」。「把資金視作原生數字商品,本身就帶來巨大效率。」
然而,一旦這種低價策略在消費者端普及,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認為將出現「價格戰到底」。Higlobe 的使命是「讓全球資金瞬間且零成本流動」,盈利從何而來?他預計行業將轉向服務模型:即時轉賬成為「標配」,真正的收入來自貸款等增值服務。
這個行業最終會像亞馬遜:即時資金流動變成零利潤的基礎服務,盈利靠生態内的其他增值服務。 ——Farman-Farmaian, Higlobe
7.3 流動性困境
盡管業内普遍對穩定幣的潛力保持極度樂觀,但仍有公認難題亟待解決。核心之一——足夠流動性:確保資金能在目標市場快速上鏈、下鏈。換言之,必須保證另一端對穩定幣有足夠需求,既能把資金「上鏈」,也能在想要的市場「下鏈」。
Orbital 的 Mason 指出:「每一筆買單都要有賣單,反之亦然。目前全球流動性最大的是 USDT。如果我想在越南做一筆 2000 萬美元的交易,USDT 是唯一具備足夠深度的幣種。」
流動性不足直接影響企業選擇何種穩定幣進行大額交易——高金額付款往往只能用 USDT,因為其他幣種的深度不夠。他補充:「Tether 已在某些場景積極改善這一狀況,尤其是在資金體量需求較大的商品貿易等領域做市,為貿易融資等用途提供大量自有資本。」
當然,仍有更多用例需要更大規模的流動性,但市場整體增長正使流動性逐漸變得可得。
目前各市場的穩定幣數量,恐怕還不足以支撐可口可樂這類企業做公司財庫級別的資金移動。
隨著下一批採用者的加入,流動性會持續增長——尤其是像嘉能可(Glencore)、力拓(Rio Tinto)或託克(Trafigura)這樣的巨頭,他們開始用穩定幣,自然會帶動更多流動性。 ——Mike Hudack,聯創&CEO, Sling Money
除了大型資金搬運者入場,市場對「穩定幣=美元等價物」的認知轉變,也被視為進一步擴張的關鍵。「必須把美元穩定幣視為現金,才能在這些國家激發對美元穩定幣的需求,進而催生高度流動的外匯交易市場,」Circle 的 Chandhok 指出。
7.4 監管與合規
與此同時,監管與合規方面仍存在潛在挑戰,尤其因為許多核心監管框架仍在制定或剛剛落地。問題主要不在於監管要求本身,而在於許多機構對「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合規使用穩定幣」缺乏經驗,因而心生不確定。
Fireblocks 的 Shaulov 表示:「從採用角度看,最大的障礙是:『如果我要把它納入内部係統,如何讓合規團隊安心?如何識別收款錢包?資金傳輸規則(Travel Rule)的具體義務是什麼?交易監測又該怎麼做?』監管指引沒變,但實現方式不同,因此核心在於教育。」
他以資金傳輸規則(Travel Rule)舉例:多個司法轄區要求,當區塊鏈數字貨幣交易超過一定金額時,必須附帶客戶的個人信息,以遏制洗錢和恐怖融資。這與 SWIFT 由收、發兩端機構完成篩查不同,實際操作中常因細節不明而産生困惑。
「例如,如果你把錢匯到一個非託管錢包,對方根本不知道如何回應資金傳輸規則,」Shaulov 補充道。「在某些解釋下,向非託管錢包發送資金並非需要強制合規,但你又無法確認對方是否真的是非託管錢包。因此,相關協議和流程與傳統做法存在差異。」
與此同時,也有人指出流程中的其他環節可能帶來合規隱患。Airwallex 的 Jack Zhang 認為,入金環節本身就存在挑戰。「在入金(on-ramp)階段,穩定幣的資金來源追溯性仍然非常困難,」他說。這裡指的是穩定幣並非由發行方直接以法幣發行,而是從其他實體處交易得來。「你可以把幹淨的錢換成穩定幣,再完成出金;但如果一筆穩定幣憑空出現,又缺乏電商交易背景,就會觸發大量監管問題。最大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追蹤資金來源。」 「因此,分銷網絡至關重要:當你已擁有大量優質客戶和充足的幹淨資金時,就能順暢地把法幣換成穩定幣,並圍繞穩定幣搭建各類金融服務。」
然而,Circle 的看法恰恰相反:與法幣相比,穩定幣的透明度更高,反而降低了係統風險。「穩定幣本質上更可靠、對手方風險更低,」Chandhok 說。「一切交易都在鏈上、完全可見。從打擊金融犯罪的角度看,可獲取的數據遠超過去——那時你只能依賴銀行私賬和現場檢查。」
八、穩定幣支付網絡的興起
雖然一些公司的全部商業策略就是直接面向終端用戶(無論企業還是個人)提供基於穩定幣的跨境支付服務,但更多的公司正在向其他企業提供白標化的「穩定幣網絡」能力。這其實也是為了應對穩定幣挑戰的原因之一,因為在同一個「穩定幣網絡」中,能夠實現更低的成本,更強的流動性,以及更加合規的運行。
對於許多已在跨境支付賽道深耕的企業來說,全盤轉向穩定幣並不現實;然而,把穩定幣方案嵌入自身既有網絡,在特定通道「部分或全部」地用於支付,則是一條極具吸引力的路徑——也很可能成為穩定幣滲透跨境支付領域的主導方式。
在這種模式下,客戶往往既不知道、也不關心自己的款項是否通過穩定幣流轉;外界也難以一眼看出哪些機構已在哪些通道上採用穩定幣。當下,很可能已有比公開披露更多的玩家在暗中使用該技術,還有更多在觀望試水,但我們無法準確量化其行業佔比。
不過,面向這一市場的解決方案層出不窮,足以說明該領域正在擴張。以 B2B2X 為核心的穩定幣服務商(如 BVNK、Fireblocks、StraitsX)已存在多時;近來,更正式、即插即用式的網絡級方案也陸續登場。
例如,BVNK 去年推出 Layer1——一套自託管、自託管的數字資産支付基礎設施,可自動化關鍵流程。BVNK 的 Harmse 表示:「許多金融科技公司正借助 Layer1 這類方案,在穩定幣之上構建不同支付場景。我們解鎖了一種新型客戶——企業級支付服務商:他們先從受監管側與我們合作,但心知肚明未來會拿自己的牌照,於是現在就希望能在一條高度優化的全球穩定幣支付棧之上進行構建。這令人振奮。」
與此同時,傳統以發行穩定幣而聞名的機構也開始推出專注於穩定幣的網絡。例如 Paxos 發佈的 Global Dollar Network,以及 Circle 推出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
Circle Payments Network 面向金融機構,充當「市場撮合層」:由 Circle 制定統一規則與協議,讓不同參與方互聯互作、互為本地通道,無需再對每家夥伴做單獨風險評估。CPN 網絡對每筆交易收取基點級費用,專為那些看好技術、卻對風險與技術流程心存顧慮的機構而設,既幫助它們作為資金發送方進入市場,也幫助它們作為收款方創造額外收入。在歐洲,CPN 由德意誌銀行、桑坦德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及渣打銀行共同支持,基於 USDC 及 Circle 規模較小的歐元穩定幣 EURC 構建。
我們實際上是在構建一個技術層,讓雙方無需事先認識,就能通過穩定幣進行交易。雖然 CPN 成員仍會依據各自的風險框架,但我們向雙方展示 CPN 的盡調標準,並告知:A 方與 B 方均已通過我們的盡調流程,我們認為他們可信。 ——Chandhok, Circle
迄今,Circle 已吸引業内大量機構加入網絡。穩定幣側既有原生加密公司,也有區域或賽道專精機構,如聚焦非洲的 Yellow Card,以及 BVNK、Conduit、Triple-A、Fireblocks 等;法幣端則包括 Nuvei、Zepz、Onafriq、dLocal、OpenPayd 等。
「憑借我們在支付領域的專長以及既有網絡中的龐大交易量,對我們來說,參與這一網絡、成為流程中的首尾執行方,是順理成章的事,」OpenPayd 的 Dimitrova 表示。「從 Circle 角度看,深入我們的客戶網絡、切入法幣流動,也極具吸引力。」
與此同時,Paxos 以新加坡為中心推出 Global Dollar Network,思路略有不同。該網絡已集結 Nuvei、Orbital、Sling Money、Worldpay 等合作夥伴,底層穩定幣為 USDG——同時受到新加坡金管局(MAS)與歐洲《加密資産市場法規》(MiCA)監管。
其經濟模型是 Global Dollar Network 的最大差異化點:與 Tether 或 Circle 通常將儲備利息收益全部自留不同,USDG 的設計初衷是與網絡參與者共享這部分收益。「你獲得的獎勵取決於你對 USDG 的託管、接受和鑄造行為,」Kendall 解釋道。「每一枚代幣都帶有最初鑄造方的標記,只要這枚代幣仍在流通——哪怕不在你的平台,只要它在外面——你就能持續獲得其底層儲備所産生的收益。」
這種模式在行業内頗具吸引力。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表示,Circle 和 Tether 不分享收益的做法已引發部分從業者的不滿。「我們正認真考慮轉向 USDG,因為他們願意把收益分給我們,」他說,並預計這類相互競爭的穩定幣最終將轉化為像 Higlobe 這樣的機構的實際收益。
8.1 穩定幣支付網絡的潛在影響
隨著網絡在整個穩定幣行業中逐漸固化,基礎設施提供商之間也可能出現整合。
Farman-Farmaian 指出:「目前,支付通道、服務商和供應商都過度融資,這個行業必將迎來大規模整合。」已有迹象表明,一些玩家正尋求通過進一步收購來擴展能力;他預計,像 Circle 這樣的公司最終將不僅掌控網絡本身,還會把「入金端」和「出金端」一並收入囊中。「Circle 這類公司會去收購巴西、墨西哥等地的端點,自建支付通道,從而減輕對自身收益的成本壓力。」
另一些人則更關注不同軌道之間的互操作性提升,畢竟協議、標準和交互方式都各不相同。BVNK 的 Harmse 表示:「存在多條區塊鏈、多種穩定幣,我們必須進一步推動它們之間的互聯互通。」
8.2 傳統支付網絡與穩定幣支付網絡之爭?
與此同時,來自傳統法幣網絡的競爭同樣存在。穩定幣跨境支付在對外宣傳時,往往聚焦於其相對於 SWIFT——尤其是在新興市場——的表現。這種心態也體現在穩定幣新聞稿中對 SWIFT 的提及頻率上——過去一年左右,相關表述顯著增多。
Orbital 的 Mason 直言:「在我看來,SWIFT 已經失靈。」他表示,推動穩定幣普及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向大型車企等巨頭發出信號:「其實還有更簡單、更優的解決方案。」
然而,SWIFT 並非唯一的法幣跨境支付網絡,尤其是在白標解決方案領域。穩定幣真正的競爭對手,或許並非這位「代理行巨頭」,而是建立在卡組織之上的網絡,如 Visa Direct 和 Mastercard Move。
Orbital 的 Mason 表示:「Visa 擁有極其強大的支付平台。雖然我認為 Visa Direct 尚未完全到位,但它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選項。Visa 採用日終結算模式,思路略有不同,但我們絕不能小觑它。關鍵在於 Visa 和 Mastercard 能否真正把它推向市場並優化産品——若能,他們可以把手裡的牌打得非常漂亮。」
不過,也有人認為穩定幣握有獨特優勢。
Conduit 的 Gertman 指出:「支付行業唯一的護城河就是網絡。即便是卡組織,也必須讓『兩邊』都接入同一網絡。理想狀態下,兩家銀行直連即可;但如果全球銀行都願意接受 USDC,那就相當於自發形成了一張新網。各方可以獨立接入同一穩定幣層,使網絡效應更強大、擴張更迅速。」
「卡組織和其他網絡都在建『有圍牆的花園』:你得敲門,獲準後才能進入。而穩定幣允許你用更多方式接入網絡,不必等待 Visa 或 Mastercard 放行。正因如此,這個領域更有潛力取代 SWIFT——因為它是真正雙邊、開放的體係。」
九、穩定幣監管:《GENIUS 法案》及未來
監管的靴子已經懸了許久,但在過去一年,主要司法轄區的進展出現了「階躍式」變化,這都為行業帶來了「更清晰的監管指引」,並最終有助於其發展。本報告採訪的多數人士也持相同看法。Fireblocks 的 Shaulov 說:「監管正在相當迅速地落地,仍有個別國家尚未完全敲定,但已近在咫尺。」
在美國,這一進程體現為《GENIUS 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這部聯邦法律明確了穩定幣的使用、發行與維護規則,包括儲備資産的構成與審計要求。其條款大體與 Circle 和 Paxos 的現行做法一致,同時封堵了那些缺乏自律的玩家可能出現的掠奪性行為。該法案已經由美國總統簽署生效。對於眾多以美國為重點的行業參與者而言,這部法律被視為穩定幣在支付領域「開閘放水」的信號。
監管壓力將被一掃而空,我們現在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應用和解決方案上。 ——Tuttle, MoneyGram
9.1 《GENIUS 法案》對行業的潛在影響
目前尚難斷言《GENIUS 法案》最終會對穩定幣及其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産生多大沖擊,但 Circle 認為,該法案將顯著拉動穩定幣需求。「有了《GENIUS 法案》,USDC 實質上就是官方法幣;只要對美元有需求,就不必再把錢存在銀行。」Chandhok 說,「任何原本存在國内銀行裡的美元存款,現在都可以換成穩定幣持有。我們可以借助《GENIUS 法案》把美元變成互聯網上的主導貨幣。」
BVNK 的 Harmse 則認為,法案的實際影響將取決於落地細節,並預計會像歐洲 MiCA 一樣,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市場現實做務實調整;他對法案總體持正面態度。「對整個行業都是大利好。監管帶來確定性,能把銀行這類重量級玩家真正拉進場。」他解釋道,「新政府上台後,監管風向已由阻力轉為推力,而《GENIUS 法案》顯然把這一轉變踩到底。美國必須在監管上帶頭發聲,因為其他市場可以跟,但大部分國家都會參考美國的做法。」
盡管受訪者普遍樂觀,但也有人就實施細節提出擔憂。Conduit 的 Gertman 舉例,法案要求 1:1 全額儲備,這對慣於部分準備金運營的銀行缺乏吸引力。「銀行必須隨時 1:1 備付 100 美元,這反而抑制了他們的參與意願。」他說,「這就是為什麼摩根大通推出 JPMC 代幣時,把它定位為『存款代幣』。」
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則擔心,法案未限制高管親友持有穩定幣,可能留下濫用空間。但他也認為,美元錨定穩定幣的擴容,將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中為美國帶來經濟紅利。
雖然《GENIUS 法案》最終會讓多少美元穩定幣流通尚未可知,但已有一大批機構公開或據稱正在考慮發幣。公開表態的包括美國銀行、五三銀行、合眾銀行等;而亞馬遜、沃爾瑪、Expedia 等消費品牌也被傳在研究自有穩定幣——可視作過去十年流行的數字錢包禮品卡的升級版。
Farman-Farmaian 相信,這將「在美國帶來遠超任何人預期的採用率」,原因之一是穩定幣可編程,使其能充當帶固定條件的促銷禮品卡。「這張禮品卡裡的錢只能在你或家人在特定時間、掃特定二維碼、進公司門店購買指定商品時使用,而且不必向卡組織交 5% 手續費。」他解釋道,「無需塑料卡、無需高昂費用,就能實現超精準、即時營銷。沃爾瑪和亞馬遜之所以高度關注,原因就在於此。」
9.2 全球其他地區的監管進展
除美國外,多個關鍵司法轄區也已為穩定幣活動提供了重要框架,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歐洲《加密資産市場法規》(MiCA)。該法規於 2023 年通過,對發行方資金、報告義務及監管批準等作出明確規定;Circle 的 Chandhok 稱其為「讓歐洲用戶能夠安全參與穩定幣交易」的基石。
新加坡 2023 年生效的法規同樣對亞洲穩定幣生態至關重要,尤其對錨定新加坡元(SGD)的穩定幣影響顯著。此外,香港今年早些時候通過的穩定幣條例也已産生連鎖反應:渣打銀行聯合本地電訊傳媒巨頭 HKT 及加密企業 Animoca Brands,宣佈將共同開發港元錨定穩定幣。
與此同時,英國也是正在制定相關法規的國家之一;許多人預計,《GENIUS 法案》通過後,更多主權國家會陸續推出監管舉措。Paxos 的 Kendall 表示:「各國政策制定者都已意識到,他們需要一套穩定幣戰略,至少是一套加密戰略。」
監管是好事,但我們還需要更多。 ——Chris Harmse,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商務官
9.3 穩定幣是「去美元化」的對沖力量嗎?
近年來,多國紛紛採取行動減少對美元的依賴。美國制裁的影響,以及特朗普政府時期的部分外交政策,加速了各國轉向替代貨幣的進程。這一趨勢體現在外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數據上: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自 2021 年起,外國政府持有的美債開始下降,並在隨後幾年基本保持平穩,而私人部門持倉則持續上升。然而,穩定幣似乎正在扭轉這一勢頭。
Triple-A 的 Barbier 回憶:「兩年前,美國國會還在討論『加密貨幣會威脅美元』,事實恰恰相反。它正在擴大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現實是,所有人都在尋找美元,而不是其他貨幣。」這也影響到美債市場,因為美元計價的穩定幣通常以美國國債作為儲備。Paxos 的 Kendall 指出:「USD 穩定幣規模越大,美債需求就越高,這對美國是利好。」
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預計,隨著《GENIUS 法案》落地,這一現象將主要由美國本土企業發行的穩定幣推動,從而抵消海外任何「去美元化」帶來的損失。「即使各國『去美元化』,也無關緊要,因為美國公司會把那些美債買下來。美國政府就此找到了新的買家。」他說,「這進一步延伸了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並非因為美元比其他貨幣管理得更好,而是因為出現了更多爭奪不同類型美元的市場競爭。」
9.4 歐洲對「美元化」與穩定幣的擔憂
雖然這對美國是利好,卻引發了歐洲對穩定幣「無意間美元化其他強勢法幣市場」的擔憂。與歐洲央行官員及支付生態關鍵人士的討論顯示,USD 計價的穩定幣對貨幣主權構成的威脅已成為顯著關切。
不過,歐洲正加緊推出歐元錨定穩定幣以作對沖。「歐洲幾乎所有銀行,甚至非銀行機構,現在都在考慮發行自己的穩定幣。」OpenPayd 的 Dimitrova 說。然而,目前歐元穩定幣的規模仍遠遜於美國對手。截至 6 月底,九大歐元穩定幣總市值不足 5 億歐元(約 5.8 億美元),不到 USDC 的 1%。
除非歐元穩定幣能達到足夠流動性,否則其在跨境支付中的實用性仍將受限,USD 計價穩定幣也將繼續佔據主導地位——隨之而來的,是對歐洲貨幣主權的長期挑戰。
9.5 全球「去美元化」穩定幣行動
這一挑戰並不局限於歐洲。世界各地正掀起一股發行本幣錨定穩定幣的浪潮——其公開目標正是提升當地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使用率。Circle 的 Chandhok 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並斷言「每個國家最終都會擁有自己的穩定幣」。
「在英國,我們與多家潛在私營發行方已就本地穩定幣展開多輪討論。我認為各國不會袖手旁觀。」他把本地穩定幣基礎設施比作支付、銀行乃至 AI 基礎設施,「每個國家都希望保持本幣競爭力,而讓本國貨幣『互聯網原生』、可編程,將是關鍵。」
他預計各國在發行規模、技術架構和互操作性上都會「有自己的立場」,最終可能映射出現有法定貨幣體係中的各類管制。然而,也有人認為穩定幣會反過來沖擊這些管制,尤其是在那些因資本管制而推高美元需求的地區。Triple-A 的 Barbier 指出:「穩定幣的宏觀影響可能是:資本管制較嚴的國家將被迫開放,因為當地加密交易所給出的本幣價格才是真正的市場價。」
9.6 對貨幣體係的挑戰?
除了美元化與貨幣主權之外,關於穩定幣如何重塑我們對「錢」的認知與使用方式,亦有更廣泛的討論。對於一些人而言,穩定幣可能帶來深遠且積極的變革。
我們正經歷一場根本性的範式轉變:人們過去把國際支付和國内支付當成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如今它們正在融合成一件事,就像語音和視頻最終合並一樣。 ——Sling Money 的 Hudack
然而,質疑亦隨之而來,核心在於:穩定幣究竟屬於何種貨幣工具?這引發了大量類比,最常見的參照物是美國内戰前各州銀行發行的私人紙幣。不過,那些私人紙幣最終與國家貨幣分離,且因發行地與接受範圍有限而帶有「門檻」;穩定幣則不同——它們只是政府法幣的「數字化替身」。
「這只是一張數字旅行支票。」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說,「它經過審計、由美聯儲背書、以美元儲備支撐,流動性完全不受影響。不像當年『南喬治亞共和銀行』拿明年的幹草收成發幣。」
穩定幣不過是數字支票。政府什麼時候壟斷過紙張印刷? ——Teymour Farman-Farmaian,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被拿來類比的還有其他工具:公司發行的禮品卡——如果美國零售商果真推出自有穩定幣,這一例子將更為常見;而近期一些評論者甚至把穩定幣發行方比作銀行,把穩定幣視為銀行存款。與此同時,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區別在於:盡管二者都是 1:1 錨定法幣的區塊鏈工具,但 CBDC 由央行直接發行並掌控。
9.7 「黑船」與代幣:央行的反擊
各國央行及其代表已多次表達對穩定幣及其可能對貨幣體係帶來風險的擔憂。2023 年,英國央行時任金融穩定副行長 Sir Jon Cunliffe 在離任前的最後一次演講中,道出了央行面對這項技術時的猶豫與「存在性」挑戰。他將穩定幣進入主流視野的起點——2019 年 Facebook 宣佈計劃推出多幣種穩定幣(該項目早已擱置)——比作「黑船來航」時刻:1853 年美國艦隊駛入東京灣,標誌著延續數百年的幕府體制走向終結。
這一聲明成為眾多央行數字貨幣(CBDC)項目的催化劑,迄今仍在推進,但鮮少落地成真。
近期,官方表態趨於溫和。2025 年 2 月,美聯儲理事克 Christopher J。 Waller 在演講中強調,美國需建立「清晰但不扼殺創新」的穩定幣監管框架,並指出監管與運營碎片化可能帶來的挑戰。同年 5 月,英國央行現任金融穩定副行長 Sarah Breeden 也強調,英國即將出台的穩定幣法規必須把互操作性放在首位。
然而,央行體係内仍有人不斷亮出紅燈,擔心穩定幣一旦更普及、更深嵌金融體係,可能觸發連鎖風險。6 月底,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年度經濟報告》中專設章節討論「下一代貨幣」在未來金融體係中的角色。報告認為,代幣化技術潛力巨大,可把貨幣的數字表示搬上區塊鏈,從而享有類似穩定幣的結算優勢;但穩定幣本身在若幹關鍵方面「力有不逮」,難以成為「貨幣體係的中流砥柱」。BIS 列舉的短板包括:
- 穩定幣可在缺乏發行方持續監督的情況下流通,恐被用於金融犯罪;
- 供需失衡導致穩定幣在交易所常出現略低於或高於錨定價的交易價,削弱其「單一貨幣」屬性;
- 需以全額儲備預先「鑄造」穩定幣,與貨幣體係所需的彈性相悖。
報告作者寫道:「此外,貨幣主權喪失與資本外逃是重大隱憂,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尤甚。若穩定幣持續增長,可能引發金融穩定風險,包括安全資産『甩賣』的尾部風險。」盡管 BIS 報告引發廣泛關注,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其已直接影響政策,但這些質疑將持續伴隨行業發展,並隨著穩定幣走向成熟而亟需得到回應。
十、穩定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未來
隨著整個行業紛紛試水穩定幣,這項技術顯然將在跨境支付中持續扮演角色,只是其最終能走多遠仍有爭議。然而,從許多角度看,我們可能仍處於這項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
10.1 下一階段:可編程性
未來最值得關注的領域之一,是穩定幣的「可編程性」。由於可以在轉賬時附加額外信息,企業不僅能「匯錢」,還能為這筆錢設定觸發條件、自動執行後續動作。
穩定幣不只是匯款工具,也不只是結算工具,它們還可編程。真正的價值不在於 A 點把錢發到 B 點,而在於你能在這筆支付完成後自動觸發工作流,或者消除對手方風險。 ——Chandhok, Circle
這項技術尚未被充分挖掘,但 BVNK 的 Harmse 認為其「非常令人興奮」。他舉了 Coinbase 與 Shopify 最近聯合推出的一項商業協議:把 Visa 過去靠網絡強制執行的規則寫進智能合約,實現「類託管」效果——這是可編程穩定幣最常見的潛在應用之一。「本質上就是把 Visa 的規則變成一段鏈上代碼,讓支付本身就帶有這些規則,很酷。」他補充,類似技術還可用於「産權過戶在簽約時自動交割」、保險理賠、或「工作完成後自動付款」等場景。
Chandhok 還提出,可結合鏈上歷史數據做更多創新。「所有資金流都在同一條鏈上可見,你就能為中小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融資:連續 90 天鏈上收款的記錄,可直接拿去申請貸款。」他說,「可以想象,未來會出現大規模的市場平台,專門給這些企業提供信貸,從而釋放出超越『點對點匯款』的巨大經濟潛力。」
實現上述功能並不需要重新設計穩定幣——現有穩定幣天然具備可編程能力。但 Harmse 提醒,行業還需時間:必須先讓市場廣泛接受穩定幣這條「軌道」,才能在其之上「編程」。「這部分仍屬新興。人們得先上軌道,才有餘力去改造軌道。」他總結道。
10.2 未來市場增長
幾乎可以肯定,穩定幣在跨境支付領域將繼續擴張,只是不同人對擴張形態的預期各異。MoneyGram 的 Tuttle 預計,消費者使用「穩定幣數字錢包」將出現「劇烈轉變」,並最終顯著提升金融可得性。「全球大量人口仍缺乏銀行服務,這將在消費者如何管理、認知和使用資金的方式上帶來真正的變革。」他說。
Circle 的 Chandhok 則認為,增長將來源於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寬。「未來你會看到穩定幣的用途大幅擴展,持幣人數呈指數級上升。」他解釋道。
也有人相信,穩定幣不僅會擴張,還會直接挑戰現有的法幣體係,尤其在個人匯款領域。Higlobe 的 Farman-Farmaian 預計,這將推動行業轉向類似軟件業的訂閱制模式。
而 Airwallex 的 Jack Zhang 則將穩定幣視為「支付或銀行機構在互聯網上變現的全新機會」,但也提醒,這會給現有體係帶來根本沖擊。「屆時,穩定幣將成為對當今銀行體係的實質性威脅。但事物總在演變,我相信屆時銀行、Visa 和 Mastercard 都會調整策略來競爭。」他說。「這不會在接下來一到三年内發生,但未來十年,這將是一段值得關注的旅程。」
10.3 穩定幣最終能佔據跨境支付多大份額?
對於全球跨境資金流量中最終有多少會經由穩定幣完成,業内看法分歧明顯,有人極度樂觀,有人則相對謹慎。
Sling Money 的 Hudack 無法給出時間表,但他認為「變化的幅度終將遠超當下大多數人的預期」。Conduit 的 Gertman 更為激進,預計 5–10 年内「跨境支付將全部由穩定幣完成」,且「很快就會出現數萬億美元級的年流量」。Orbital 的 Mason 則相對溫和,認為市場會「漸進演化」。「有人預測五年内每周 40% 的跨境支付會跑在穩定幣上,」他說,「我覺得不會那麼快——大銀行仍掌控著大部分流量。要達到這種規模,恐怕得 10 年。」
然而,來自法幣陣營的從業者普遍把穩定幣視為「補充」,而非「替代」。
「我們雖有穩定幣戰略,但更相信法幣與穩定幣將長期共存,並在匯款中發揮重要作用。」MoneyGram 的 Soohoo 表示。Airwallex 的 Jack Zhang 亦持類似觀點:「人們以為穩定幣會便宜、快速、大規模地顛覆現有銀行軌道,我認為這是錯的。穩定幣只是新增的一條軌道,可緩解小眾幣種收付款需求,但在發達市場讓消費者真正採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Circle 的 Chandhok 則將穩定幣與人工智能並列,視為「通用橫切技術」,具備廣泛顛覆力:「AI 會重塑所有知識工作流,穩定幣則會重塑所有支付流。」
内容來源:TECHUB NEWS